新一期《中银经济月刊》就国际资金大规模流入香港的背景和原因,以及资金流向逆转的可能触发点和影响力,进行了分析评估,报告指出,虽然本港资产价格升温,但股蒥及楼蒥的成交量与资金流入规模并不相称,说明巨额资金的主体并未进入资产市场,而是沉淀在银行体系,意味若资金大规模撤走,首先带来的将是利率上升压力,资产市场的调整还在其次。再者,外资的主要目标并不在香港及港元资产,而在中国内地市场及人民币资产。
热钱目标内地人民币资产
文章指出,今年来尽避香港资产市场明显升温,但股市日均成交量低于过去两年,楼市的成交亦低于2007-08年间的最高水平,这与资金流入规模并不相称,说明巨额资金的主体并未进入资产市场,而是沉淀在银行体系。这一情况暗示了两点:其一,迄今为止资金流入对香港的主要影响尚不在资产市场,而在银行体系,这种情况下如果资金大规模撤走,首先带来的将是利率上升压力,资产市场的调整还在其次。其二,外资的主要目标并不在香港及港元资产,而在中国内地市场及人民币资产。
资金大撤走 港加息压力增
文章提出了引发资金流走的三个可能触发点:一是美国货币政策转向。文章认为,美国加息必然导致一些资金回流,而且因当前有大规模的美元套息资金,香港市场因资金流走承受的调整压力将大于2004年那一次。只要美国加息预期升至一定程度,这种调整压力在加息前就可能出现。当然,如果美国加息是因为经济和就业改善而非通胀,那毕竟是一种正面的信息,香港的市场调整不会是危机式的。
二是国际市场再出现重大负面事件,如发达国家复苏出现反覆,或新兴市场再发生类似迪拜债务危机的事件,后者的不确定性更大,更容易引起恐慌。由于这类情况是完全负面的,所以影响力恐比美国加息更大。但具体到香港,仍有不确定性,例如这次迪拜事件反而衬托了中国市场的稳健性,增加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换言之,这类危机事件对香港资金流向的实际影响如何,关键还看中国。
跨境资金有序流动防出事
三是来自中国经济方面的一些变数,如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在政策效应淡化后显著减弱;或者是内地因资产价格与通胀显著升温而需提前收紧货币与财政政策,令资产市场快速冷却,总之,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足以改变香港当前的资金流向。
文章最后指出,面对当前大规模资金流动和相关的风险,香港需要守住监管底线,减低信贷和投资杠杆,充分披露投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香港与内地需要加强合作,因势利导,稳步推进香港作为境外人民币业务营运平台的功能,积极拓展QDII和QFII机制,引导跨境投资资金有序流动,为人民币“走出去”开辟多元化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