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张小乐 梁建刚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8日
本报记者 张小乐 梁建刚
从下半年起凸显的中小企业融资之难,如今情况如何?参与融资体系的市场各方,到底能为困境中的中小企业做些什么?
本报记者历时一月走访调查中小企业融资状况,11月17日在“新闻视点”刊登了上篇《中小企业:融资难下的真实生存状况》。今天,继续探讨如何集各方之智、举各方之力共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银行:求稳也是迫不得已
中国金融体制中,银行是 “大头”,占有90%以上资产。
从银行角度看,下半年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倾斜度明显加大。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最新公布的10月份货币运行数据显示,按企业规模分,当月上海市中外资银行投放的大、中、小型企业人民币贷款分别增加65.1亿元、70.2亿元和110亿元。月末小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2.2%,高出全部贷款增幅1.8个百分点,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招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上海银监局今年8月份出台《关于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沪上各银行确保小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的量化目标,即各行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全部贷款增幅,上海银行业整体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全部贷款增幅。这一规定对银行触动很大。
即便如此,据统计,上海目前在册的40多万家小微企业中,仅有10%能获得银行融资。
“非专营小企业贷款的银行机构,可能不是很积极。”一大型国有银行支行行长说,“银行想知道的无非几个问题:是否有房地产抵押?是否有应收账款?是否有订单?机构或个人是否可担保?是否有核心知识产权?未来赢利模式是否清晰可辨?我们最不信任的是新兴行业,许多小微企业恰恰属于此类。”该负责人坦言,小企业的特点使银行必须花大量精力用于调查,深入企业、了解生产销售,做出相对客观判断。但目前各支行存款压力很大,大部分精力用于满足利润考核指标、监管考核目标。“了解不透彻就是风险,在目前考核指标都难完成的情况下,求稳也是迫不得已。”
与此同时,在大的调控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对各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采取了绝对额度限制,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更多小微企业不能享受小额信贷的优质服务。如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全行一年贷款总额在2010年不过213亿元,尚不如一家大型银行支行的贷款总额。民生银行上海分行一支行行长表示:“我们目前有两盼:一盼适当调整考核指标为基层支行减压,二盼监管门槛和额度能够适当倾斜,我们也好为中小企业多做些事。”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