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金融公司 >> 正文内容

管束担保等灰色金融的“兽性” 谨防跑掉一串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4日

点击查看大图

 

  债急,风紧,跑了一串。这是当前担保业乱象的真实写照。

  最近,多地发生担保性融资机构人员甚至裹挟银行员工“跑路”事件。在连云港市采访,发现一种“前店后厂”的融资性担保模式甚嚣尘上:城区一些门面店大张旗鼓地挂着“某某理财中心”的招牌,这不是银行的理财中心,而是楼上或隔壁担保公司的融资性门店,有的甚至挂出很显眼的条幅“抵押一套房,收入翻两番”。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以此来形容击鼓传花的灰色金融再合适不过。

  在这个金融总量不大的城市,高峰时融资性担保机构、小贷公司有100多家,融资性担保业务量过百亿。担保公司没几个正儿八经做担保,其共同的路径,无外乎设“理财中心”以高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高进高出牟取暴利。去年,当地一家涉及逾亿公众存款的“余旺理财”中心崩盘,经营者自杀,多人血本无归。最近,又发生宏信、瑞阳、扬帆等担保机构崩盘事件,卷入公众资金和银行贷款少则数千万,多则逾亿计。

  近年来,各地为方便中小企业融资,以民间资本为主,办起了不少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民间借贷空前活跃。人行温州中心支行的调查表明,有89%的温州家庭(或个人)和56.67%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当地民间借贷容量达到560亿元。在央行不断收紧银根的背景下,民间借贷不论是规模还是利率都接近“疯狂”,让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眼红”,并向其渗透。一些经营者看出了其中的门道,拼凑点钱开家担保公司,验完资就把资金抽走,然后以高利息吸收社会公众资金放贷,用公众的钱玩空手套白狼的金钱游戏,赚了是他的,赔了他跑路。低进高出,尝到甜头后,胆子越做越大,以至于许多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沦为高利贷平台。担保业的杠杆率高达5-6倍,其业务规模疯狂膨化的同时,也无限地向社会释放风险。长时间违规经营,资金链断裂而诱发风险,必将祸及相关银行、政府再担保体系和社会公众。

  所有入彀者都发现,“上家”都是“故事大王”。圈钱者大讲借款人或是风电、锂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新贵”,高明者甚至“捣鼓”出两件“金缕玉衣”,用假古董和一纸专家鉴定意见居然成功骗得10个亿。南京六合“世界杰出华商”会员宇扬集团的“故事”很老套,在澳洲、迪拜有矿产投资和收购,以高息揽得数亿民间资金不算,还把十多家银行玩弄于股掌。出逃前几天,还有一家银行用“左手为右手担保”的方式打过去5000万元贷款,送了一笔高昂的跑路费,做死了冤大头。南京大平南路上一家玉器店老板,以玉石疯涨为由,说在南非有矿,年利润超过200%,“愿意与志同道合者共享利润”,“故事”说得天花乱坠,轻松圈得逾亿资金,一夜之间黄鹤无音,债主哭天抢地去报案。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高利贷有过经典的论述:“高利贷不改变生产方式,而是像寄生虫那样紧紧地吸在它身上,使它虚弱不堪。……它只会使这种生产方式处于日益悲惨的境地,不是发展生产力,而是使生产力萎缩,同时使这种悲惨的状态永久化。”灰色金融猖獗的背后,不仅使实体经济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危险,也累积着极大的金融和社会风险。从温州到鄂尔多斯,所有高利贷崩塌的地方,经济和社会信用体系都受到伤害。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五六个人开个担保公司,就像开家银行,一年赚几千万。在经济的下行周期中,水枯石出,过去流动性充裕掩盖的问题暴露无遗。

  从最近多个地方发生的灰色金融泡沫破灭案来看,更大的问题在于,灰色金融已开始向正规银行体系渗透,两者之间没有严密的防火墙,利益驱动下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些银行员工长期在灰色金融地带游走,在泡沫中沉浮,甚至被吞噬。有的地方已发生涉案的国有银行员工外逃或跳楼身亡事件。银行员工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让管理者也倍感焦虑。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表示,沿海地区约有3万亿的银行贷款流入民间借贷。而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表示,中国“影子银行”在2010年的存量贷款应该在20万亿元,已占GDP的1/2强。天量的“影子银行”资金绕开信贷规模控制,逃避了监管视线,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毒药”,一旦发生大面积崩溃,极易引发大的金融和社会动荡。

  资本原始的本性是逐利的,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灰色金融肆无忌惮,横冲直撞的结果是“大象撞进瓷器店”,必将危及整个经济体系的安全。管理者应遏制资本的魔鬼属性,最大程度地减小其对公共利益的损害。现在,担保机构也好,小贷公司也罢,审批权都在地方,如果只管生,不管养,势必会纵容一群“野孩子”,“坏孩子”,他们闯下大祸后溜之大吉,“谁家的孩子谁抱走”,最后政府来收摊子。

  各级政府是一方金融稳定的责任人,在金融安全的问题上,要确保万无一失,否则一失万无。及时管束整饬灰色金融的兽性,是时候了!

分享: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