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上海保监局重签“车险自律公约”,手续费恶性竞争才得到遏制。但手续费违规结下的恶果并没有消失,尤其是中小产险公司至今仍在面对手续费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今年1至5月,沪上车险保费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11.7%。但这样的增长是基于人保、太保、平安三巨头近65%的市场份额把持的前提下。中小产险公司的车险业务明显后继乏力。
手续费退费迟迟未到位
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沪上包括天安、华泰、大地、安邦、国寿财险、天平、阳光、中银、民安等9家公司车险业务负增长,其中民安的车险业务同比下降近72%,大地、华泰的车险业务下滑近4000万元。更为严重的是,虽然有不少中小财险在业务量上显现同比下滑,但却远没有达到分公司年初制定的车险业务指标。究其原因,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外,很多公司手续费退费难以到位,直接影响产险业务员,乃至代理机构的积极性,甚至出现不少中介以“藏业务”作为要挟。
记者从不少中小产险公司了解到,很多车险业务的手续费都是业务员或者中介机构自己“贴出去”的,到一定的会计月度或年度,产险公司会统一进行手续费退费。在以往正常手续费的前提下,产险公司一般能很好的提取准备,应对这样的退费流程。但去年沪上车险手续费冲高不止,费用额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中小产险出于资金运作的考虑,一般会少计提一些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以及到期的退费准备金。其结果就是,中小产险公司开始无法及时退费给业务员以及中介机构。
“无米下炊”或者说“该有的激励不到位”自然很容易影响到业务前线的积极性。都邦财险上海分公司某业务基层人员表示,从这一层面来看,中小产险公司车险业务下滑或者难以完成指标不乏主观因素。这是中小产险公司消化去年手续费恶性竞争的突出表现。
“15+4”底线又遭挑战
去年3月开始,沪上产险公司为了争夺车险业务,展开以“手续费超标”为代价的价格战。监管部门限定的“15+4”手续费标准被打破,有的中小财险公司车险手续费达到“40+4”。价格战的后果是几乎所有沪上产险公司主动或被动的提高手续费标准,导致“有业务、无利润”。
今年1至5月,沪上车险赔付率64.29%,其中已决赔款累计达到21.7亿元,未决赔款累计17.9亿元,这给车险业务扭亏为盈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又有中小产险公司为了业绩压力,重新打破“15+4”手续费标准。据悉,时下在某些中介渠道,天平车险的单位公车手续费放到“20+4”,民安的货车手续费同样是“20+4”。
近两年,沪上车险的平均盈利率持续在—7%左右,这意味着虽然车险在产险公司的占比很高,但大部分公司并不赚钱。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把车险价格看作100%,其中保险公司运营成本约占15%,车险赔付成本占65%,剩下的20%中,扣除中介代理成本后才是保险公司利润。如果按照保监会最高15%中介渠道手续费执行,保险公司还有5%的利润。但如今手续费底线屡遭失守,其结果必然就是车险业务越做越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