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IMF建议不符合中国现实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周子勋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9日

  11月16日,央行发布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这份重要的政策声明中,许多政策口径发生了较大转变,比如首次提出“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这显然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评估规划报告的正式回应。11月15日,IMF发布了首份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报告(FSAP),警告中国大型银行面临系统性风险。

  中国金融系统是否面临风险,早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从中国推动金融改革以来,宏观金融风险基本源于金融体系成为政府政策落实的一个附属体系,也就是说,银行承担着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任务,这使得大量金融资源无法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正如IMF报告所指,中国金融系统仍过多依赖政府的行政管理,同时将贷款利率设在远高于存款利率的水平,确保银行的利润。这样一来,金融系统便向国有企业严重倾斜,助长了过度投资并引发资产泡沫,带来宏观金融风险。

  当前威胁中国金融稳定的领域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地方债务问题;二是2008年以来银行体系的信贷投放带来的不良资产风险;三是房地产泡沫化问题。这三个问题一旦集中爆发,将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

  针对这三个问题,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应措施:一是监管部门早已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清理,并大幅提高了相关拨备率标准。至于银行信贷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相关市场操作进行不良资产剥离。房地产调控也在进一步刺破楼市泡沫,关键就看这些政策如何落实。

  解决上述三大问题都涉及到金融体系的改革。在IMF看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拓宽金融市场和服务领域,开发多元化的金融中介模式,从而促进各银行间的健康竞争。第二,政府角色转型,从此前利用银行体系来实施广泛的政府政策目标,转变为允许基于市场化目标来做出借贷决策。第三,扩大市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利用利率作为主要工具来治理信贷扩张,而非行政性措施。第四,升级金融基础设施和法律框架,包括强化支付和清算体系,以及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知识普及。

  当前中国金融改革正处于关键的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基本已经固化,但汇率形成机制问题,在外围环境赌人民币升值的情势下,单边升值的扭曲机制给中国的汇率机制改革带来很大的破坏力。

  因此,IMF建议中国实施金融市场化改革是正确的,但那些具体的建议是荒谬的,不符合中国现实。我们应该如央行所回应的那样,在明确改革方向的同时,具体推进改革步骤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保持灵活性。周小川行长此前明确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金融宏观调控从偏重运用数量型工具向更多运用价格型工具转变。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加强利率工具的使用,根据宏观经济和物价走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发挥利率杠杆调节总需求的重要作用”。

分享:

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李华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