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8日
(原题:《货币政策调整应该以史为鉴》)
央行16日发布了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不要轻易放松货币政策
物价的回稳使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微调”的预期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开发商甚至提出了 “2009年重新再来”的口号。不仅如此,国际上希望中国放松货币政策的声音也开始多起来,希望中国再次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但笔者认为,通过放松货币政策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的做法必须慎重。
我们还是看看历史的教训吧。2008年11月份开始,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决定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按照最初的估计,2009年的信贷总量应该在5万亿多一点,结果却是前6个月信贷总量就超过了7万亿,全年的实际信贷总量超过了11万亿(统计口径是9.5万亿,还有2万多亿在银行表外账户)。“适度宽松”变成了“极度宽松”。
为什么中央的“适度宽松”演变成了事实上的“极度宽松”?这与中国的国情有关,最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没有严格的预算约束,而银行缺乏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强烈的投资冲动不仅来自做出政绩的需要,其中很大的动力来自寻租的需要。按照现在的政府控制体系,地方人大对本级财政有预算控制的权力,但事实上这种控制权力没有落到实处,地方政府可以毫无节制地设立“融资平台”到银行贷款,而这些贷款很多都有地方政府的财政担保,成为地方财政的或有负债。有些地方财政的或有负债超过了当年财政收入的十倍,财政预算的功能基本上是虚设的。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