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7日
近年来,赣县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效解决农技进村最后“一公里”、农技入户最后“一道坎”的问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无限活力,其经验做法受到广泛关注。今年下半年,农业部把该县列为全国唯一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提升试点县,并于11月15日把全国农技推广能力提升示范现场交流会搬到了赣县。
赣县: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米”
□郭远平 刘章平 记者张惠婷
机构改革重织“农科网”
“线断、网破、人散”,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里,赣县基层农技推广面临的尴尬境况。2009年以前,该县各农业部门机构由于分散办公,各行其是,人、财、物资源分散,制约了农技推广服务功能的提升,使农业科研成果与基层群众之间总隔着“最后一米”。
如何为农技推广打造一个“总指挥”?决策者的思路逐渐明晰:必须打破行政管理体制界限,对推广机构作必要重组。该县以乡镇为单位,将原有的农技、畜牧兽医、农机、水产等站整合建设为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实行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一个窗口一站式服务,人、财、物三权归县农业局垂直管理。改革后的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明确为公益性职能,不再承担原有的经营性服务,综合站人员实行全员竞聘、绩效考核,工资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
通过改革,基层农技人员留得住、干得好,为赣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撑。目前,该县水稻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覆盖率达96%,产量与去年同比增加3.2%,甜叶菊每亩产量增加26公斤以上。
打造过硬农技队伍
农技推广的主角是基层农技人员,作为农业新技术的“二传手”,他们是农民的老师。只有提升自身素质,才能为农民提供听得懂、学得会的新型实用技术服务,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赣县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农技推广队伍。该县农粮局土肥站原先在全省年终绩效考评中年年落后,去年,在时任站长钟世胜的带领下,土肥站大力落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切实抓好水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等工作,短短一年时间,名次一跃上升到全省第二位。
该县每年都对全县100名技术指导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今年安排35名农技骨干参加全省专业技能培训。对农技人员学历提升和业务知识更新的,给予一定学习经费补助和奖励。力争通过两三年努力,全县农技人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让每名基层农技人员都身怀“真功夫”,该县在农技人员中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实行资格准入、持证上岗,每个综合站人员不少于8人至12人。根据乡镇大小和各农业产业规模比重,有针对性地设置岗位,设立“一站八岗”,即农技、植保、畜牧、水产、动物防检、农情信息、农机、农产品监督八大岗位。
种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
近日,吉埠镇吉埠村向阳组村民廖振华高兴地说:“我以前种田是随大流。在农技‘师傅’的悉心指导下,我掌握了配方施肥、科学管水,合理密植、综合防治病虫害、抛秧等技术。今年我家的早稻产量每亩达510公斤,比去年每亩增加了25公斤;晚稻产量每亩达546公斤,比去年每亩增加了52公斤。”
该县全面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每个农技人员指导10户以上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20户农户,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消除了农技进村最后“一公里”、农技入户最后“一道坎”的困扰。
如果说农技人员是广大农民最欢迎的人,综合站则是广大农民温暖的“娘家”。每逢圩日,技术员在综合站服务大厅“坐诊”,接待农民前来咨询。目前为农民解答的问题达8300件。每个综合站建立了1个至2个示范基地,创办了农民田间培训学校,通过现场观摩、实践引导、田间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民掌握新技术,推广新品种,这种启发式、互动式的传授方法成效显著,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