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信托业资产规模暴增万亿之谜 4万亿规模水分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郑智 张力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1日

中国信托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规模在去年底超过基金公司后,再次暴增1万亿,9月末达到40977.73亿元。这一结果令人费解。

按多数人的预计,银信合作新规出台,并实施净资本管理办法后,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会大幅缩水,重新打回3万亿。但事实却是突破4万亿,且9月末银信合作余额为16732亿元,相比年初的16605亿元还略有增加。难道相关政策完全失效?

本报调查获悉,这主要源于对银信合作“转表”的错误理解。“转表并非是银行用表内资金将表外的银信合作信托贷款、信贷资产买进去,而仅仅是单列台账,视同表内信贷资产,补充计提拨备。”11月10日,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这导致存量的银信合作规模还在。

此外,银监会要到年底才考核信托公司的净资本,所以新增银信合作只要能在年底前到期,也不会对信托公司的净资本达标构成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银行采用购买信托收(受)益权的方式逃避了银信合作新规,继续以信托公司为通道,发放表外贷款。“信托公司的风险资本计算规则存在漏洞,银行和信托公司很快钻了空子。”业内人士透露。

信托风险资本计算“漏洞”

2010年银信合作规模失控,直接导致信贷规模管控失效。当年底,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30404.55亿元,其中银信合作高达2万亿左右。

导致信贷规模管控失败,并惹怒监管层的是融资类银信合作,即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公司购买信贷资产,发放信托贷款或购买票据。

因而,银监会对此进行了“精准打击”。“72号文”要求银行在2011年底将表外资产转入表内;今年初出台的信托公司净资本、风险资本计算标准,则要求信托公司对投资信贷资产、信托贷款、票据的银信合作业务计提高达10.5%的风险资本,以迫使信托公司放弃此类业务。

但这一系列银信合作新规存在漏洞,对银行理财资金投资各种“信托收(受)益权”监管仍然非常宽松,仅需要计提1%左右的风险资本。利用这个概念,银行可以继续利用理财资金发放贷款。

举例而言,一个企业需要融资1亿元,拥有的可抵押资产是一处价值2亿元的商业物业,按照原有银信合作模式,交易结构为物业抵押给信托公司(实际为银行控制抵押物),信托公司利用银行的理财资金发放信托贷款1亿元。现在的交易结构变为,企业将物业委托给信托公司,受益人是自己,相应地拥有一个“信托收(受)益权”,然后银行理财资金出价1亿元从企业手中购买这个“信托收(受)益权”。

两种模式的实质都是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公司向企业发放一笔贷款。但后一种方式,银行不需要补充拨备,信托公司不需要按照10.5%计提风险资本。对于这个漏洞,当初的政策制定者并非不知晓,之所以没有堵上,是因为“投鼠忌器”。首先,如果对各种“信托收(受)益权”业务一刀切严监管,不利于信托产品的创新;其次,如果对所有的银信合作业务,都按10.5%计提风险资本,绝大多数信托公司净资本都无法达标,只能暂停业务。

令监管者无奈的是,原本善意地留下政策缓冲空间,银行和信托公司却马上“钻空子”。虽然银监会多次要求不要进行此类监管套利,但据本报调查,多家银行仍然我行我素。这背后也折射出银行理财发展的困惑,“银行就擅长做贷款,你不让它投贷款,那么多理财资金投哪去?”一位业内人士说。

4万亿资产规模水分大

“做信托最重要的是跑银行,银行关系有了,项目有了,资金有了,剩下的事情就太简单了。”一位资深信托经理说。

这反映出一个现实,银行体系利用信托平台大量进行表外融资,而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规模虽然庞大,但实际是“虚胖”,充当的仍然是通道角色。

9月末,信托业集合资金信托的余额达到11496亿元,在各种信托业务中的占比达到28.05%,而2010年末的数据还只为6267亿元和20.61%。

集合资金信托余额和占比的双升,体现了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能力的提高,但其中仍存在水分,业内人士称为 “伪集合信托业务”。

比如,银行有一个房地产企业客户需要融资,找来信托公司设计一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然后由银行对其高端客户发售。银行仍然控制项目和资金来源,信托公司的话语权很弱。

同理,过去9个月里,非银信合作的单一资金信托增加了4000多亿元,其中仍然有相当大规模是帮银行进行表外融资匹配。

因此,“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4万亿,不值得庆贺,它所体现的资产管理能力,连基金公司的那2万多亿都不如,很大程度上只是体现出信托制度的功能被银行发掘和运用。”一位资深信托人士直言。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