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江西经济新闻 >> 正文内容

打造绿色崛起的江西范本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0日

    享受绿色之美,寻求合作之机。11月11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将在南昌隆重召开,这是江西又一次为世界各地政府、企业等搭建的低碳与生态经济合作的平台与载体。

  世界瞩目江西,江西献礼世界。作为秉持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先行区,江西在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融合中,不断擂响低碳经济的战鼓,不断唱响生态经济的大戏。审视新赣鄱,江西迈开铿锵的步伐,收获累累硕果。

  生态理念为先,经济发展为重,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全方位、强力推进,江西正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融合的崭新发展道路

  让江西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是赣鄱儿女孜孜以求的目标。

  4月18日,在辉煌“十一五”大型图片展上,当看到铜鼓县一家企业生产的竹制电脑、电视机配套产品远销国外的照片时,省委书记苏荣高兴地说,拥有这样的低碳、环保产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才更有希望。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鹿心社一再强调,江西加快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江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也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省份。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区域崛起中争得应有地位、争取更大作为,实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好生态的目标,是江西决策者认真思考并不懈探索的重大课题。

  基于此,省委、省政府鲜明地提出,要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积极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使江西绿色发展的特色更加凸显。

  风正帆悬,劈波斩浪,激荡起赣鄱儿女炽热的绿色情怀。

  于是,江西发布了《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的思路更加清晰,步伐更加坚定;于是,以“生态中国,绿色江西”为主题的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胜利召开,国际性、生态与文化结合是其最大特色,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于是,以“合作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泛珠大会成功举办,以生态环保为纽带,探讨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经验成为大会的特点之一,提升了泛珠大会的内涵与水平……

  生态理念为先,经济发展为重,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全方位、强力度推进,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与共为,江西正在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融合的崭新发展道路。

  生态建设乐曲高亢。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全面推进,森林覆盖率由60.05%提高到63.1%;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3%。

  环境保护旋律激昂。11个设区市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7.8%、51.6%。

  城市建设鼓点激越。全省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70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3%;南昌、景德镇、宜春、新余、吉安、赣州、萍乡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其中新余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

  节能减排歌声嘹亮。以企业减排为重点,各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更加紧密结合,过去的5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5%。

  过去的5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这“一升一降”,凸显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足音坚实有力。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二大生态经济工程适时推出和实施,正在挺起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脊梁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是赣鄱儿女矢志不渝的追求。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不仅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且对探索生态与经济融合的发展模式、破解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重大的创新和示范意义。

  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紧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特点,我省适时推出和实施了十二大生态经济工程。这些重大生态经济工程,既是经济建设工程,又是生态建设工程,总投资预计高达3600亿元,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预计高达300亿元,这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十二大生态经济工程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引擎,挺起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脊梁。

  省委书记苏荣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二大生态经济工程,对于我省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扩大生态环境容量、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意义特别重大。

  中流击水,风光无限,激荡起赣鄱儿女无穷的崛起壮志。

  “两核”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两控”工程中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力争实现年底前国家批复立项的目标,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具备了全线开工的条件;“两网”工程中的天然气管网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工程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工程、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推进力度不断加大,成效不断显现。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二期配套管网建设正在加快实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第三批37个项目计划年底启动;农村清洁工程2011年省财政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3万个村点实施。

  十二大生态经济工程的适时推出和实施,呼应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契合了当前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应了江西未来发展需求,可谓战略之举。

  龙头高昂,龙身劲舞。在十二大生态经济工程的引领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国家发改委批复九景衢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300亿元的神华集团国华九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中石化九江分公司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工程通过环境影响技术专家评估,中国鄱湖云计算中心在南昌高新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正式启动运营……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风起云涌,破浪前行,必将成为江西经济未来的主导产业

  做大经济总量,做强经济实力,做优经济结构,是赣鄱儿女坚定不移的抉择。

  11月初的南昌小蓝工业园内,大小湖泊点缀,10公里长的景观明渠风景带将水系贯通,110万平方米的绿化映衬碧水蓝天,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家落户于此。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这个工业园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6%,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5%,税收增长56%。小蓝工业园以其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矫健步伐,成为江西大力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缩影。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江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风起云涌,破浪前行,必将成为江西经济未来的主导产业。

  2009年底,我省制定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对电石、水泥、焦化、有色金属冶炼等14类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激荡起赣鄱儿女奋进的万丈豪情。

  看,光伏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投产企业达73家,形成硅料2.1万吨、硅片5950兆瓦、太阳能电池1335兆瓦、太阳能组件3028兆瓦的生产能力;半导体照明产业产能快速释放,上半年生产LED芯片86.96亿粒,增长1.05倍;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资源优势加速转化,电池级碳酸锂销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看,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有机硅单体产能达到30万吨,亚洲最大;生物新医药产业优势地位不断巩固,中成药全国排名上升至第三位,是国内六个中成药规模过百亿元的省份之一;食品产业地位不断攀升,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

  看,半导体照明产业以南昌高新区为核心区,加快向吉安、赣州、景德镇等地辐射;铜产业在鹰潭、上饶、南昌等地集聚,目前拥有生产企业近300家,精深加工水平进一步提升;航空制造产业抓住入围国产大飞机项目等机遇,加快推进南昌航空工业城和景德镇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了教练机、直升机、通用飞机等比较完整的航空产业体系。

  …………

  产业集聚能力增强,产业规模不断做大。2010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同比增长22.9%,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0%。

  今年10月24日,我省隆重举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百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此次集中开工的116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达790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2000多亿元、利税200多亿元,必将成为我省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强大后劲。

  再扬帆,再鼓劲,再拼搏,打造绿色崛起的江西范本。我们坚信,乘着第二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召开的东风,江西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灿烂动人的春天!  

  本报记者张志勇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责任编辑:张志勇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