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做客嘉宾: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
连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与组织结构、汇率理论与政策、离岸金融制度与政策、宏观经济与世界经济等。
随着三季度相关数据的陆续出台,人们对于2009年宏观经济及其相关产业的整体运行状况有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认识,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开始了对于下一年度发展态势的初步判断。今天,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做客本期《首席观点》栏目,他对中国银行 业2009~2010年的发展进行了专门研究。连平认为:2009年,在保增长、拉内需的政策环境下,商业银行加大了贷款投放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净息差大幅收窄的负面作用,基本上实现了保持盈利稳定的目标;2010年,预计我国经济将较快增长,银行贷款增速将回归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水平,净息差继续略有回升,资产质量较为稳定,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加快,银行业有望实现20%左右的盈利增速。
◎ 2009年商业银行经营呈现平稳状态
记者:2009年,商业银行各项主体业务超预期发展,在利差水平显著回落的情况下,上市银行上半年总体净利润降幅不到5%。您认为影响利润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连平:我认为今年上市银行利润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利息收入的减少。2009年上半年,银行业净息差快速收窄,虽然贷款的超预期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以量补价”的作用,但利息收入的减少仍对上半年净利润产生了8%以上的向下拉动作用。二是成本支出的增长。虽然各行均采取了严控成本的种种措施,但一些成本支出仍呈刚性增长态势,成本支出对上半年利润同比下降产生小幅的向下拉动作用。三是拨备支出略有下降。虽然监管对拨备的要求有所提高,但得益于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拨备支出对银行利润增长的贡献为正。四是中间业务稳步增长。特别是2009年以来以银行卡和支付结算为代表的传统中间业务增长迅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息差收入降低所造成的净利润损失。
记者: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今年又出现哪些新的变化呢?
连平:业务结构的变化首先表现在贷款结构变化显著,贷款收益有所下降。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所引发的投资热潮是2009年贷款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2009年商业银行贷款增长体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中长期贷款增长高于往年,随着基础建设项目的大量启动和银行配套资金的相继投入,中长期贷款在银行业新增贷款中的占比始终高于50%。二是票据融资高速增长后又急剧回落,实质性贷款逐步替代了票据融资的份额。三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增长随着票据融资的变化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显示出两者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替代作用。四是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和市场交易趋于活跃,以按揭贷款为代表的个人贷款加速增长。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商业银行贷款收益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一是2008年下半年起贷款基准利率快速下调,直接限制了商业银行贷款收益水平的提升。二是新增贷款结构欠佳,上半年新增贷款中低收益的票据贴现占比达到23%.虽然中长期贷款占比有所提升,但仍不足以弥补贴现对贷款收益率的影响。三是市场流动性充裕,机构间竞争更趋激烈,贷款定价水平达到历史低位,2009年6月末,利率上浮的贷款占比仅35.83%,降幅超过10%,而利率下浮的贷款占比则处于2004年以来的最高点。
其次表现在存款规模增长明显,活期化趋势重现。2009年,商业银行在贷款加速投放的同时,存款规模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金融机构人民币余额存贷比仍处于历史低位并未出现明显上升,2009年6月末,剔除票据融资后存贷比仅60.2%,与2008年底相比还略有下降。从存款结构来看,2009年的存款增长显示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个人存款增长占比始终处于低位,显示出贷款投放所产生的派生存款对存款增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二是存款活期化的趋势再次显现。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活跃和经济的企稳回升,存款进一步活期化的趋势明显。除个别银行外,各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均较年初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还有就是表现在各项中间业务所受影响不一,总体增长较为平稳。2009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具有传统优势的支付结算和银行卡收入稳步增长。二是部分创新型中间业务呈现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三是财富管理和理财业务重塑稳定形象。四是国际结算业务出现了重大的长期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国际金融风暴的持续影响也会对部分中间业务收入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一是国际贸易量在短期内很难出现较大的起色,贸易结算量也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二是与股市相关的基金托管和代销收入仍难恢复到历史较高水平,虽然今年来股市出现了恢复性上涨,基金份额也有一定的回升,但在托管总体规模上仍有较大的差距。
记者:商业银行今年的风险状况和资本充足水平大体如何?
连平:2009年以来,商业银行风险状况基本稳定,银行业总体资产质量继续好转,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继续双降。但部分银行出现不良余额增加的状况,显示出经济波动对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变动仍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出于控制风险目的,监管机构将商业银行2009年年末最低拨备覆盖率要求提高到150%。2009年多数银行继续增提拨备,加上资产质量较为稳定,行业拨备覆盖率有一定幅度的上升。拨备提高的压力也并未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多数银行提取的拨备与2008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一方面得益于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对拨备覆盖率所产生的提升作用;另一方面也显示出2008年下半年商业银行采取的增提拨备以平滑业绩波动、应对经济周期变化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至于资本充足率方面,2009年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大幅扩张对行业资产充足水平产生了较大的稀释作用,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迅速下降。在监管机构推出了新的监管办法、发行长期次级债务工具补充附属资本受限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和内生资源或将成为银行融资的重要渠道。对商业银行来说,外部融资确实可以有效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外部融资的资金量与银行体系庞大的资金需求规模来比仍存在较大的缺口,因此商业银行将更加倚重内生资源来补充资本。内生资本主要源于净利润分配后的内部留存和一般准备的提取,而这两项资金来源可以满足银行业60%以上的资本金需求。
◎ 2010年银行业经营状况有望显著改善
记者:对于明年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情况,您是否持乐观态度?
连平:是的。2010年,预计我国经济将较快增长,贷款增长与经济发展较为匹配,净息差继续略有回升,资产质量较为稳定,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加快,银行业有望实现20%左右的盈利增速。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贷款增长与经济发展较为匹配,资产业务仍是盈利增长的主要因素。预计至2010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8~9万亿,增速约为20%~22%。以贷款为主的生息资产增长一项因素将拉动银行业2010年净利润增长32个百分点,仍将是驱动盈利增长的主要因素。2010年贷款增量依然较为可观的主要原因在于:2010年中央投资对信贷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大;以按揭贷款为主体的个人中长期贷款将依然保持较高增速;资本充足率不会成为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与2009年超过30%(预计数)的增速相比,2010年人民币贷款增速将显著回落,其主要原因则在于:政策导向将成为导致贷款增速回落的最重要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高位有所回落,贷款增速也会相应降低;票据融资可能继续出现负增长;直接融资有望提速,对银行信贷的替代效果增强。
其次,净息差继续略有回升,拉动未来盈利增长。2009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净息差同比大幅下降是导致上市银行净利润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2010年,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有望延续2009年二季度以来触底后小幅回升的态势,预计全年升幅达到5%左右,对2010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的拉动幅度达到11个百分点左右,是仅次于生息资产增长的第二大利润增长贡献因素。拉动2010年商业银行净息差扩大的主要因素,除了低息票据增速下降,导致其在贷款中占比下降、有利于银行利差进一步回升以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贷款供求关系变化有利于贷款利率少下浮、多上浮;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抬升将提升资产收益率;存款继续活期化有利于降低负债成本;短期内货币政策提升存贷息差的效果不大;银行定价管理进一步加强有助于扩大息差。
再者,中间业务增速加快,业绩贡献继续提高。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有望比2009年有所加快,预计上市银行净手续费收入增速达到25%左右,拉动商业银行2010年净利润增长7个百分点左右,比2009年上半年不足1.5个百分点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其推动因素表现在:金融市场活跃发展和直接融资发展有利于相关中间业务提速;外贸恢复正增长将拉动银行国际业务收入增长;综合经营对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率将继续提高。此外,总体价格水平回升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等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加快。预计2010年,我国PPI和CPI增幅将分别从2009年的负增长转为2%~4%的正增长。假设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手续费费率不变,随着总体价格水平的由负转正,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等传统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速也会相应有所加快。
记者:在您看来,今年上半年的信贷高增长会给明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带来影响吗?
连平:虽然从中长期看,2009年上半年的信贷高增长对商业银行构成一定的资产质量压力,但预计2010年不良资产总量基本稳定,不良资产占比将因贷款规模的扩大而继续略有下降。
一是企业经营状况正逐步走出低谷,有利于更好地保证银行债权的偿还。2010年,我国经济继续平稳增长,出口将实现正增长,企业盈利状况走出低谷,对银行贷款本息的保障程度趋于增强。2009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降幅逐步减缓。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0.6%,比1~5月份降幅缩小12.2个百分点。在39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利润增长或降幅缩小。企业利润率和利息保障倍数也在年初达到近年低位后持续反弹。预计四季度工业企业利润将实现同比显著正增长。由于对宏观经济和经营前景的预期转暖,企业倾向于在低价位补充库存,预计随着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进一步加快、产销状况的进一步趋好以及物价水平的进一步上升,2010年企业盈利状况将进一步改善,从而对银行资产质量构成更好的基本面支撑。
二是中长期贷款的短期风险不大。2009年新增贷款中比重最大的是中长期贷款(包括基建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2009年1~9月,企业和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占人民币贷款新增总量的比重达到63%左右。这些贷款中的绝大部分在2010年尚未到期。而且其中一些基建贷款还有宽限期的规定(宽限期内只付息不还本),还本付息的压力没有想象的大。同时,在近期我国房价大幅下降的概率很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较为严格的情况下,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状况依然将稳定而良好。
三是我国商业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较强。预计大多数上市银行2009年末将达到或者超过拨备覆盖率不得超过150%的监管规定(需要指出的是,监管口径同披露口径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用公开披露的结果来判断拨备充足率是否达标)。2010年,在资产质量稳定、拨备覆盖率超标、盈利水平提升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有更多的财务资源来核销不良资产。
四是不能拿现在的情况与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变化的情况简单加以比较。首先,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已经在持续、快速增加,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只是使不良贷款问题“雪上加霜”。其二,我国的法律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据调查,在前期银行的不良贷款中,体制、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原因占了将近50%。而近10年来金融法制和信用体系不断完善,这意味着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一度高企的首要因素已经基本消除。其三,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能力今非昔比。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对调控力度、节奏、时机、措施的拿捏更加科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熨平了经济的周期波动,对银行稳定资产质量更加有利。其四,企业的状况大为改善。通过近年来的改革、上市、重组等一系列措施,我国企业的治理水平、管理能力和财务状况已经显著改善,银行债权的偿还也更有保障。最后,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架构、流程和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监管部门十分强调“管风险、管内控”,资本约束进一步“硬化”和优化,出台了一些列规范性文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更为“神似”,风险偏好和风险战略更为清晰、科学,以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考核体系引导科学发展,逐步搭建了完备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的系统性、独立性和权威性显著提高,大量运用了量化、客观、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
而从拨备变动趋势及其对盈利的影响看,虽然商业银行的拨备较为充足,但其拨备支出会继续有所增加。在资产质量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拨备覆盖率会有所提高。这一是由于商业银行考虑到不良资产仍有上升的中长期压力,出于审慎经营的考虑继续充分计提拨备;二是商业银行在盈利增速加快的情况下,有更大的财务空间去增加核销、补提拨备。预计2010年,拨备支出增长对商业银行盈利增长的贡献将由正转负,拉低净利润增长速度6.5个百分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