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在11日公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建议,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渠道,如发展多种形式的员工持股、股权激励制度,以及划拨国有股做实个人养老金账户等方式提高居民参与资本分配的程度,使社会各阶层能更加均衡地享受企业利润增长的收益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央行首次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于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出建议。
报告称,近期,有关部门为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从总体看,财政、企业、居民三者之间尚未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通过一揽子措施,彻底扭转居民收入增长滞后和差距扩大的局面。
为此,央行建议,在初次分配领域,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工资水平的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工会等部门的作用,增强企业职工利益话语权;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薪酬管理,规范津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以及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
在再分配领域,应进一步完善宏观收入分配调节机制,通过加强税收调节、转移支付和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等方式让利于民、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此外,还要进一步推动社保、医疗、住房、教育等领域的改革,逐步降低居民在这些领域的支出负担,为中长期居民消费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央行指出,我国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面临外需萎缩的压力,要进一步加快推动经济增长向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的转变。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以及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一直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和意愿的提升。从中长期看,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尚存在较多体制性障碍,除经常提到的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任务也十分艰巨。
央行还建议大幅增加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计划。加快城市化步伐,放松投融资管制,启动民间投资,推进资源能源等部门市场化改革,增强民营经济的活力,提升经济效益和内生增长动力。
央行: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密切关注各类价格走势,注意管理好通胀预期
9月份流入我国的资金明显增多,当月新增外汇占款高达4068亿元,增加额创下年内新高
央行11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价格变化,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注意管理好通胀预期,提高金融可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
报告强调,下一阶段,央行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尽管外汇流动变化毫无疑问是央行货币政策的考量因素之一,但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尚属首次。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央行此时强调“外汇流动变化”的重要性并不奇怪。根据央行日前公布的数据,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增强,9月份流入我国的资金明显增多。作为资金流出入的重要指标,当月新增外汇占款高达4068亿元,增加额创下年内新高。一般来说,外汇占款增加意味着货币投放流动性增加,会给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很大的影响。为对冲外汇占款增加带来的流动性,央行已于近期加大了资金回笼的力度。
外汇局人士不久前曾表示,下半年,我国涉外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上将趋于好转,外汇资金净流入可能增加。但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仍需时日,国内经济运行还面临较多困难,人民币也难以出现前些年强烈的升值预期,因此外资大量流入的内外部环境尚不具备。
此外,央行还提出,将逐步建立起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并纳入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发挥其跨周期的逆风向调节功能,保持金融体系稳健,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据记者了解,宏观审慎管理也是央行早前提出的“市场化手段”之一,央行行长周小川对这种制度的解释是:“当经济周期发生异常变化或经济系统需要非常规的逆周期调整或特殊稳定手段时,可以考虑让负责整体金融稳定的部门发布季度景气与稳定系数,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可以使用该系数,乘以常规风险权重后得到新的风险权重。根据这个风险权重得出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和其他控制标准(如内部评级法)可以反映整体金融稳定的逆周期要求。”如在监管时加入上述参数,可能将使得银行业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贷存比等指标,在标准线之上有进一步提高。
报告同时强调,继续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增强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引导商业银行平滑贷款投放,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此外,报告还提出在控制风险、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体制,增强地方政府负债行为透明度和内外部约束;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丰富金融机构发债主体类型,继续推动资产支持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创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和改善外汇管理等工作。
央行认为,总体来看,未来实体经济运行态势以及宏观政策力度、节奏的把握,将对通胀预期和价格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内外部经济总体好转,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在经济持续回升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各类价格走势,并注意更长期及广泛意义上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
报告指出,一揽子计划的出台和实施有效遏制了上年第三季度后出现的价格下行态势,通缩预期显著缓解,市场信心明显增强。受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等因素影响,2009年以来还出现了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资产价格明显反弹等现象,也反映出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通胀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