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7日
●编者按
面对敌人的屠刀、纷飞的炮火、恶劣的斗争环境,他们始终坚信革命必胜、人民必胜,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苏区革命那一段渐渐远去的光辉岁月,深深烙印在共和国的史册,历久弥新,使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精神受到洗礼,信仰更加坚定。
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政治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当前,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勇于担当“弘扬苏区精神,再创一等工作”的神圣使命,把苏区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伟大的苏区精神永远焕发出时代光芒。为此,本版特编发一批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供大家学习参考。
有一种精神永远让人感动
《长征组歌》在兴国将军园激情演绎。李传材 摄
1 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
古柏:甘做共产主义铺路石
古柏,寻乌县人,1925年11月在广东梅县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19岁。1927年春,正是蒋介石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赣南之时,他不怕艰险,回到家乡寻乌开展革命工作。有位好心的长辈曾劝告他说:“自古以来,时代之变迁,政党之初期发展,一定要牺牲不少青年,为党铺平道路,党之主义才能实现。难道你愿意做共产主义的铺路石吗?”古柏听后,坚定地回答:“我愿意这样做!没有铺路的人,哪有康庄大道可走?”这位长辈听后非常惊奇,又问:“难道你不怕死吗?”古柏从容地回答:“信者不惧!”
正是因为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古柏和他的战友们一起,于1927年冬在寻乌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支部,1928年3月25日又领导了寻乌农民武装大暴动。暴动失败后,他没有停止革命斗争,不久就领导建立了赣南工农革命军第二十一纵队,建立和发展了寻乌红色区域,担任了中共寻乌县委书记。1930年5月,他协助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寻乌调查”,随后被毛泽东调去担任中共红四军前委秘书长。他坚决贯彻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1933年春与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等一起,受到王明“左”倾错误领导者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被撤销党内外职务。但他坚信正确路线一定会战胜错误路线,革命道路再曲折,也一定会胜利,因而仍然积极地工作,勇敢地战斗。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他被留在赣南打游击。1935年3月5日,他在广东龙川县鸳鸯坑向游击队传达中央指示精神时,被敌人包围。为掩护同志突围,他壮烈牺牲。
1937年秋,毛泽东曾给古柏烈士的爱人曾碧漪题词:“吾友古柏,英俊奋发,为国捐躯,殊堪悲悼。愿古氏同胞,继其遗志,共达自由解放之目的。”
高克勤:“我为革命死,革命一定会胜利!”
高克勤,于都县黎邦桥(今禾丰镇)人。1926年冬在于都县城读书时才16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组织分配他回到家乡从事农民运动,发动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建立农民赤卫队,开展革命武装斗争。
1929年9月,高克勤在战斗中不幸被地主豪绅组织的靖卫团抓住。敌人将他五花大绑,对他施用种种惨无人道的酷刑,逼他交出当地共产党员和农民协会会员名单。他双手的拇指被敌人夹得鲜血淋淋。敌人又用大把香火烧灼他的皮肉,将他浑身烧得“嘶嘶”作响……
任凭敌人施尽种种酷刑,高克勤始终坚贞不屈。暴跳如雷的刽子手破口大骂:“你这个土匪头子,究竟想死想活?”高克勤大声回答:“我是革命到底的!要杀就杀,要埋就埋,随你们的便!”敌人听后,更加气急败坏:“好,你要死,还有什么可说的?”高克勤怒视着敌人,要他们拿笔来。敌人拿来了笔墨,又不敢为他松绑,怕他逃跑。高克勤只好艰难地用右脚趾夹着毛笔,在地上写下两句话:“我为革命死,革命一定会胜利!”高克勤写完后,刽子手们将他拉到刑场上,用尖刀一块一块地割去他身上的皮肉,最后将他的手脚一齐砍掉,剖腹挖心。
高克勤血染大地,壮烈就义时,年仅19岁。
王瑗:高呼“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
王瑗,宁都县小布乡人。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根据组织安排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担任小布赤卫军政治指导员。
1929年4月29日,赤卫军被地主武装包围遭到失败,王瑗不幸被俘。面对敌人各种酷刑,王瑗坚贞不屈。4天后,敌人决定将他杀害。
穷凶极恶的刽子手们将王瑗五花大绑,用铁钉将他的双手钉在小布河木桥的桥桩上。王瑗面色从容,当刽子手用铁钉钉他的右手掌时,他忍住剧痛往右看;当敌人钉他的左手掌时,他又往左看,怒目注视着刽子手。刽子手大惊失色,浑身发抖。丧心病狂的地主武装头子黄凯生,命令一个绰号叫“白尾狗”的刽子手,用尖刀剜下王瑗的额皮。
王瑗的双眼被血淋淋的额皮遮住了,但他并没有屈服,高声对刽子手说:“你们要记住,千千万万的穷苦人会为我报仇。将来你们也会有今天!”就在刽子手的尖刀刺进他胸膛的时刻,王瑗竭尽全力高呼:“共产党万岁!工农红军万岁!”他的鲜血顿时染红了小布河。
王瑗牺牲时只有18岁。
2 艰苦奋斗的共产党人
“他们的艰苦卓绝,真是令人感动。”
1929年春,安远县的土地革命运动处于秘密斗争时期。中共安远县委的几位领导人隐蔽在该县南乡坚持工作,靠砍柴烧炭维持生活。
这年3月间,彭德怀率领红五军攻占了安远县城。彭德怀了解到安远县委艰苦生活的情况,命令红五军将没收反动政府的烟土和200元现洋,送给县委作活动经费。县委领导人对此十分感激,但他们却将200元现洋退还给红五军,并对彭德怀说:“砍柴烧炭卖,可以勉强维持生活,现洋留给你们作军费,烟土卖掉之后,可以买个油印机和救济几个死难同志的家属。”
彭德怀听了,深受感动。后来他转战到湘鄂赣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经常用安远县委艰苦斗争的事例教育军队和地方干部。“文革”期间,彭德怀受迫害蒙冤入狱。1970年他在狱中撰写的《自述》中,详细记述了安远县委领导人艰苦奋斗的事迹,感叹道:“他们的艰苦卓绝,真是令人感动。”
因国民党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苏区军民物质生活异常艰苦。粮食紧张,大家以红薯、青菜充饥,后方工作人员每天只吃两餐草袋子饭,半饥半饱,节约一餐口粮支援前线。布匹匮缺,很多人寒冬腊月身穿单衣。没有盐吃,只好发动群众收集老墙土、地脚泥,弄到锅头里熬制硝盐炒菜,又苦又涩,难以下咽。长时间吃不到肉食,菜碗里看不到油花,更是常有之事。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村干部,除少量技术人员外,大家都没有薪饷,只有少量伙食尾子。
苏区军民提出了一句很响亮的口号:“节约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艰苦节约成为苏区军民的自觉行动。1934年3月13日,《红色中华》报编辑部向全体苏区军民发出“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的号召。陈云、博古、邓颖超等从白区到苏区来工作的23位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响应,联名写信给《红色中华》报,表示:“一、每天节省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仗;二、今年公家不发我们热天的衣服,把这些衣服给新战士穿。”中央政府各部在“节约总会”推动之下,召开列宁室大会,并一致通过六项节省规定:“1.从即日起每日每人节省一个铜板,特别是劳动部的工作人员主动提出将每天一角钱的伙食费减为九分钱,并且还要每日每人节约一个铜板;中央国民经济部则提出每人每日节省大洋一分。2.不上馆子,不吃小食。3.节省办公费百分之三十,纸张笔墨灯子灯油有一定的规定,晚上不办公时三人共用一盏油灯看书报;起草文稿利用油印废纸,不需写小字时都用差等毛笔。4.普遍建立节省箱。5.各乡建立一个菜园,自己种植蔬菜。6.坚决开展反浪费、反贪污、反官僚主义的斗争。”整个苏区迅速兴起一个群众性节约高潮。
更为艰苦的红军游击队生活
大家都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实际上,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赣南红军游击队的三年游击战争生活,丝毫不亚于红军长征。
赣南红军游击队的游击战争生活,艰苦到什么程度呢?从1935年5月到1937年9月,两年多时间里,游击队基本没有住过房子,都是在深山密林中住山洞,卧茅草,风餐露宿。晴天好说,夏天也过得去,下雨下雪天就难过了。游击队员们只有在大树下避风雨,或者打一把伞,坐在伞底下过夜。敌情较缓和时,他们可以在深山密林中搭几个草棚子住一住,可是敌人经常搜山,搭棚子容易被敌人发现。于是游击队员发一块布,宿营时将布的四角用绳子系在树枝上当帐篷遮风避雨。晚上睡觉为了防止敌人袭击,一晚要转移好几个山头,每次转移时都不敢照手电、火把,不能走山路,只能走没路的地方或者钻山溪淌水沟,以免中敌人埋伏,留下足迹暴露目标。国民党军队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游击队有时一连六七天吃不上一顿饭,只好挖野菜、采野果充饥,找不到野菜山果,就喝山水填肚子。没有衣穿,最困难的时候,3个人共穿一条裤子。怎么穿呢?就是有任务的同志出去穿裤子,没任务的就光着身子留在山洞中。寒冬腊月大雪封山,没有棉衣棉被,又不能生火取暖,陈毅、项英等就背靠背坐着,用被单裹在一起,靠体温御寒,冻得根本无法入睡。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浸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陈毅在赣粤边写下的《赣南游击词》,是他们艰苦生活真实形象的写照。
3 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
陈赞贤不为钱革命
赣南党组织创始人陈赞贤,1926年10月任中共赣州特支书记,接着被选为赣州总工会委员长。他和战友们一起,发动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赣州工人运动,受到赣州工人的衷心爱戴,也受到国民党右派和资本家的仇视。
资本家千方百计破坏工人运动,企图用金钱美酒腐蚀拉拢陈赞贤,天天派人请陈赞贤去赴酒宴。起初,陈赞贤在送来的请帖上批下“敬谢”二字,原件退回。后来,为了揭穿资本家的阴谋,他便干脆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启事,写道:“近因工作繁忙,各界应酬宴会,一律谢绝心领。”
资本家不死心,又派陈赞贤的一位老师出面,劝请陈赞贤离开赣州。老师对他说:“你办工会,哪里不好办,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办呢?如果你愿意离开赣州,商会愿赠四万块光洋作盘缠。”
陈赞贤回答说:“我来赣州是奉全国总工会的委派。赣州工人要求办工会,我就在赣州办。想走,我就不来了。革命者岂能贪财,为钱而革命的是假革命,是反革命!”
陈赞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带领工人们同资本家和国民党右派展开了坚决的斗争,结果于1927年3月6日被国民党右派杀害,身中18弹,英勇就义。
郭一清革命先从自家起
郭一清烈士,信丰县人。1925年夏,他在赣州省立第二师范读书时赴南昌参加省运动会,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赣南的第一位共青团员。1926年冬,他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郭一清入党后,由组织安排回信丰县指导开展农民运动。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协会,开展“二五减租”、抗租抗息的斗争。那时,信丰正好闹饥荒,春节刚过,许多农民就没有粮食了。农民们希望农会能帮助渡过难关。
郭一清认为,农民的要求合情合理。他与其他党员商量后,选定一天,召开群众大会。他在会上说:“农会是为大家办事的,而今有许多农友饿着肚皮闹革命,我作为工农运动指导员首先是要负责任的。”接着,他把手一挥,激昂地说:“不是说一切权力归农会吗?我们辛苦种出的粮食为什么没有权利享用,要年年挨春荒呢?……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向土豪要饭吃。我家是自耕农,农忙时请几个短工,荒年放两担谷子,也是一种剥削。今天就先开我家的谷仓,如果有人觉得不好意思,那就算是借粮度荒吧。不过,可以老虎借猪——不要还的!”
贫苦农民听后,立时欢呼起来。
郭一清带了头,信丰党组织另一位领导人黄达,也公开表示,欢迎农友到他家开仓分粮。
其实,郭一清家是自耕农,最多是个富裕中农,在当时,革命还革不到他家头上。但是,他为发动群众,为了给其他土豪劣绅施加压力,却带头破仓分粮,革命从自家起。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
马德明为革命牺牲亲生儿
于都县宽田乡有一位革命烈士,叫马德明。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担任中共瑞西县委书记兼县游击司令部司令员。
1935年3月11日夜晚,因瑞西县委机关所在地被国民党军队占领,马德明率领县委机关干部和游击队数百人,从于都县宽田乡上堡村往瑞金武阳东边的白竹寨突围。当时天空漆黑。马德明的妻子和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儿子,随队伍一起突围。
走着走着,马德明的小儿子受到惊吓,突然“哇哇”哭叫起来。
哭声在寂静黑暗的山谷中回荡。哭声随时都可能引来敌人!马德明一听到孩子的哭声,就急步走到妻子的面前,命令妻子道:“掐死他!”
马德明的警卫员、大儿子马伯泩,连忙在父亲面前跪下,企求父亲留小弟一命。
为了掩护突围队伍,马德明铁着心,仍然命令妻子将小儿掐死。
就在这时,旁边的游击队员急中生智,提醒说:“快给孩子喂奶!”
马德明的妻子赶忙撩起衣襟,将乳头使劲地往孩子嘴里一塞。孩子的哭声堵住了。马德明松了一口气。他意识到妻子随队伍突围,始终会给队伍带来危险。天亮后,他就打发妻子带着孩子回到娘家隐蔽。不久,他的妻子和小儿子就被国民党杀害。马德明自己也在游击战斗中受伤被俘,于1935年6月英勇就义。
(凌步机整理)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