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0日
继上周遭遇“黑色星期五”,一天内连续倒闭9家美国中小银行之后,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最大中小企业贷款供应商CIT集团(CIT Group)近期向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在其声明中,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债券持有人以压倒性多数票选择“预先包装好的破产”方案。该方案将在允许CIT集团继续运营的同时削减债务总计100亿美元。
无论是次贷危机以来116家中小金融机构的倒闭,还是CIT这样号称全美第五大金融机构破产,均与商业地产有关。据路透社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美国商业地产贷款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万亿美元,其中14.2%都属银行贷款。由于高失业率以及高空置率,目前美国商业地产的价格已经下跌35-40%,且下跌势头还在不断加剧。如果中小银行与商业地产金融机构危机不断蔓延,将会冲击到经济,令复苏前景变得不明朗。
首先,“积少成多”的积聚效应。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美国政府对金融体系实施压力测试时期,就有相关分析报告指出:940家向政府提供测试报告的中小银行的资产总额估计在2.8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美国银行与美国富国银行两大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其中就有相当部分涉及商业地产信贷。
当时就有很多市场分析机构预计,这些中小银行机构到今年年底可能会形成一万亿以上的商业地产不良信贷。一家中小银行的倒闭或许并不可怕,但是上百家、甚至未来会形成数百家中小银行机构的破产,其产生的直接冲击就已经不亚于一家“太大而不能倒”大型商业金融机构了。
其次,“树立典型”的示范效应。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奥巴马政府“抓大放小”雷厉风行地整饬金融机构,虽然避免了经济崩溃与金融机构对政府的依赖,但对中小银行问题与商业地产危机却未有足够应对。这些被政府“忽视”金融机构的债权人将会合力加速其破产进程。更何况奥巴马对CIT这样的大型商业地产机构也放任破产之后,公众定然认为大批涉及商业地产的中小银行将难逃劫数。
再次,“广泛传播”的扩散效应。这也是中小银行与商业地产金融机构破产带来的最危险的实体经济冲击。要知道,次贷危机真正可怕之处绝不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萧条,而是其对实体金融经济体系带来的连锁冲击。事实上,中小银行体系除了涉及大量的商业地产业务之外,同样是美国地方性中小企业、以及个人消费信贷的主要来源之一。
虽然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实现了3.5%的高增长,终结了此前连续四个季度的下滑,但是这一增长主要来自于政府前期的大规模经济援助计划,与放任美元贬值带来的出口强劲增长,而实际的就业率和工厂扩大再生产的意愿并未恢复。中小银行大量倒闭带来的中小企业与个人消费信贷收紧,至少在1-2年内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将难以得到有效的回升。
再加上其他贸易伙伴国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美元弱势政策的指责,相关领域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相信届时美国出口并不会保持持续的高增长。而一旦美国国内消费与外部出口增幅同时收窄,那么美国经济的复苏之路将难免迷雾重重。高盛首席经济学家简·哈祖斯也同样认为:明年年初的GDP增速大约为2%,到年底将下降到仅1.5%的水平。
防患于未然,兵不血刃才是上将之道。在经济复苏基础尚未稳固之际,就急于清算金融机构们依仗“大而不能倒”规则,也许并非明智。在急需政府援助的领域果断出手,才能有效的遏制类似中小银行与商业地产金融危机的蔓延,这样才能保住前期经济复苏果实,避免未来复苏之路出现反复。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