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作者:高少华 刘雪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5日
新华网上海11月5日电(记者 高少华、刘雪)由于诚信危机而引发的中国概念股寒冬期仍在延续。曾击倒中国概念股“东南融通”的美国香橼公司近期又对中国互联网明星股奇虎360发起攻击。
专家认为,在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这场中国概念股的寒冬期何时能够真正结束还难以判断。中国企业需要加强“内修”,才能抗御“寒冬”。
美国做空机构瞄上奇虎360
奇虎360是一家专业互联网和手机安全产品及服务供应商,今年3月底在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上涨135%,被称为“华尔街奇迹”。
香橼公司在11月1日晚发布的投资报告中指出,奇虎360称月活跃用户量超过3亿的说辞与真相不符,“谷歌提供的数据显示,360的月活跃用户量仅为3000万至4000万,远低于3亿”;“Alexa提供的流量数据显示,360在中国市场的排名仅为第35位,低于搜狐和凤凰网”。并将其目标股价调低至5美元,而当时奇虎360的股价在20美元以上。
针对做空方的质疑报告,360公司总裁齐向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称,“香橼公司的报告中包含许多事实错误,而且还存在无事实根据的猜测。”根据奇虎360公司11月2日发布的声明,其活跃用户人数超过3.7亿人,主要是通过桌面应用的网络安全产品来获得,而对方用360.cn来对奇虎360的总用户基础作出估测并不明智。
投资奇虎360的外资风投机构高原资本(中国)董事总经理涂鸿川也表示,使用网站流量统计公司Alexa的数据,去推算奇虎360客户端软件的用户数,并且把奇虎360与门户网站搜狐网等进行对比,是事实性错误。“这说明香橼公司缺乏对互联网常识以及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理解,发布这样的报告纯粹是误导投资者。”
“猎杀”中国概念股已成产业链
一家专门投资互联网企业的日资风投机构的投资经理表示,到底是奇虎的问题,还是美国做空机构在滋事,尚需进一步调查。但毫无疑问,中国概念股已经被做空方盯上了。
记者调查了解到,在国外有许多类似香橼公司的民间调查机构,专门“猎杀”中国概念股,已形成完整产业链。这类机构通常采用预先卖空,然后发布负面投资报告狙击中国概念股,待到对方股价下跌,做空方从中获利。
今年4月底,香橼公司以此方式做空中国概念股东南融通并导致其退市。东南融通成为中国概念股中第一家被质疑、摘牌的纽交所主板IPO上市公司。
在做空方的狙击之下,奇虎360是否会成为第二个“东南融通”?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金融部主任冯林表示,与东南融通不同,360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的财报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而且香橼公司对奇虎360存在误判。
BCC商霖华通咨询公司资深分析师郭成刚也表示,香橼公司这篇报告还不足以成为猎杀奇虎的手段。不过具体情况,还要看后续的报告是怎样的。
郭成刚表示,从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做空中国互联网的声音一直存在,而且今年以来,这种声音逐渐在放大。对海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来说,商业模式越成熟、收入来源越稳定,就越不容易成为唱空的对象。而反过来,依靠高增长、高负债、概念化的商业模式上市的公司,很容易成为猎杀的目标。
“如果奇虎360倒下了,失意的人恐怕要比得意的人更多。”一位为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做中介服务的人士向记者透露,类似奇虎这样的明星股背后有很多美国机构投资人在投资,股价大跌是投资者所不愿看到的。
海外市场前景仍不明朗 中国企业也需加强“内修”
中国概念股屡次遭遇的恶意“做空”经历,也给业界带来诸多警示。
做空方对中国概念股的指责有时并非空穴来风。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美上市的部分中国企业的确存在财务造假、虚假信息披露等问题,不少美国机构投资人对中国概念股心存芥蒂,甚至有机构表示短期内不考虑买入中国概念股。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卓福民表示,海外市场何时能够回暖还很难判断,但企业本身的素质好坏是决定其长期市场表现的关键。“长期来看,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还将是前赴后继的趋势,资质优良的企业最终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麦楷博平会计事务所执行合伙人助 伯斯汀认为,当前让投资人重拾信心是帮助中国概念股回暖的关键所在。中国公司应该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程度和企业透明度,加强和美国投资人之间的沟通互动。“中国企业需要认识到在上市募资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保护投资人利益的责任。”
的确,受全球经济环境低迷影响,中国概念股的这场寒冬何时能够真正结束暂时还难以判断,中国企业需要加强“内修”才能取暖御寒。
涂鸿川表示,相信中国概念股最终会顺利度过这个“冬季”。中国概念股当中虽然确实存在“害群之马”,但大多数企业是经得住市场考验的。
国际投资者关系机构CCG投资者关系顾问有限公司总裁科劳克 考森也表示,许多美国机构投资者对中国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和城市化进程等长期投资主题仍很有信心。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