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在29日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发行了800亿元3月期央票,同时展开了500亿元的91天期正回购操作。至此,本周央行实现净回笼资金133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共计为5600亿元,截至29日,央行已回笼5860亿元,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7160亿元,两相对冲,实现资金净回笼1560亿元。这也是连续5个月净投放之后首次出现月度净回笼。
国都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童冬雷表示:“经过连续5个月的净投放,10月份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实属正常。鉴于管理层已经提出将通胀预期纳入调控重点,预计11月央行仍将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整力度。”
分析人士表示,尽管短期内央行公开市场回笼力度逐渐增强,但市场上资金面依旧宽裕。从当前情况来看,央行的回笼力度不会导致资金宽裕程度发生根本改变。
有事实为证——央行作为管理流动性、防控通胀的职能部门,正面临双重压力:
一方面,境内流动性的快速增长,催生了通胀预期,推升资产价格;境外一些经济体“退出”政策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油价的上涨,也加剧了中国的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
另一方面,境外“热钱”虎视眈眈,人民币近期升值压力加大。如果在一些世界主要经济体没有“退出”之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基准利率,势必导致更多热钱流入,加大升值压力。
在此背景下,市场普遍认为央行目前不会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主要的通胀预期管理工具仍将是公开市场操作中的“动态微调”。
兴业银行 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提醒:如果央行流动性的回笼力度达不到预期,可能会动用包括非惩罚性的定向央票或者更长期限,例如3年期的央票来回收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