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林志成 陈腊平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7日
“新国五条”出台后,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到二、三线城市,限价、限购、限贷等一系列调控政策出台,一股猛烈的“调控风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受此影响,三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降温,一线城市房地产量价齐跌,二、三线城市房屋销售也开始呈现疲软状态。而作为全国百强城市、江西省第二大城市的赣州,在今年第三季度,房地产市场呈现出观望渐浓、价格止涨、成交下滑态势。具体表现如下:
商品房销售规模逐月下滑
今年第三季度,赣州中心城区新建商品房总销售面积为20.41万平方米(7月份为8.76万平方米,8月份为7.23万平方米,9月份为4.4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的19.8万平方米,增长3.08%。其中,住宅总销售面积为17.18万平方米(7月份为7.35万平方米,8月份为6.10万平方米,9月份为3.73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的17.74万平方米,下降3.16%。
今年第三季度,赣州中心城区新建商品房总销售套数为1960套(7月份为760套,8月份为668套,9月份为532套),比去年同期的2219套,下降11.67%,其中,住宅总销售套数约1453套(7月份为558套,8月份为510套,9月份为385套),比去年同期的1550套,下降6.2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今年第三季度的三个月中,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套数均呈现逐月下滑态势。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新国五条”出台后,7月份各地未立即出台地方性调控细则,政策效应自然未能立即显现。加之开发商在此时加快推盘步伐、加大促销力度,有效地刺激了一部分刚性购房需求,从而让沉寂了近半年的赣州楼市出现短期回暖,商品房销售量出现反弹。8月份,受农历七月“中元节”、天气炎热、新开盘减少等因素影响,导致看房、买房的人大幅减少,商品房销售规模随之下滑。到了9月,随着调控政策进一步收紧,购房者变得更为理性。加之,9月份赣州中心城区新推房源较少,且大都集中在月底开盘,而商品房合同备案时间又存在一定滞后性,导致9月份赣州中心城区商品房合同备案数据出现环比下滑。
在成交价格上,受调控从严、银根收紧等因素影响,开发商资金压力加大。从7月份开始,尽管赣州中心城区各房地产开发企业未做出明显的降价抛售举动,但各在售、新开楼盘纷纷通过看房有礼、购房减现金、购房折上折、购房送装修、购房送旅游等形式开展购房优惠活动,优惠幅度从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打折力度可谓史无前例。
存量房市场有价无市
今年第三季度,赣州中心城区存量房总销售面积为10.5万平方米(7月份为3.78万平方米,8月份为3.23万平方米,9月份为3.49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的14.54万平方米,下降27.79%。其中,住宅总销售面积为9.82万平方米(7月份为3.55万平方米,8月份为3.05万平方米,9月份为3.2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的13.53万平方米,下降27.42%;非住宅总销售面积为0.68万平方米(7月份为0.23万平方米,8月份为0.18万平方米,9月份为0.27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的1.01万平方米,下降32.67%。
今年第三季度,赣州中心城区存量房总销售套数为1050套(7月份为343套,8月份为302套,9月份为306套),比去年同期的1400套,下降25%。其中,住宅总销售套数为951套(7月份为343套,8月份为302套,9月份为306套),比去年同期的1270套,下降25.12%;非住宅总销售套数为99套(7月份为31套,8月份为27套,9月份为41套),比去年同期的130套,下降23.85%。
受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首套房贷优惠利率取消、二套房首付提高、二手房过户税费调整等政策影响,今年一季度以来,赣州二手房市场观望情绪日趋加剧,各二手房中介门店的看房量、成交量逐月下滑。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今年第三季度,尽管赣州中心城区存量房交易量在9月份出现了小幅回调,但从第三季度存量房市场总成交规模看,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住宅和非住宅交易量同比下降均超过20%。在成交价格上,尽管今年一季度以来,受调控政策影响,赣州楼市持续降温、一手房促销打折频现、买家观望情绪浓郁、存量房交易量连续5个月下滑,但赣州二手房挂牌价并未出现明显松动。据笔者对赣州中心城区二手房网络报价调查和中介门店走访情况看,近几个月,赣州中心城区二手房市场上仅有少量急售、抛售房源以略低于市场价挂牌出售,且多数房东要求买家一次性付款,其余房源报价依然坚挺,尤其是地段、环境、配套、品质优势较明显的老城区、章江新区的新房、次新房挂牌价一直较高,挂牌价从6000元/平方米至10000元/平方米不等,普遍高于同区域新建商品房,呈有价无市状态。(文/林志成陈腊平)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