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金融公司 >> 正文内容

担保行业或入“深秋”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劳佳迪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6日

    晚报记者 劳佳迪 制图 任萍

  从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甚感自危,再到分羹贷款盛宴的上市公司被指风险,身陷民间借贷危机的温州一直未能脱离风暴眼。随着近日风暴“辐射圈”扩大到担保行业,始作俑者的温州再次成为公众“火力”的焦点。晚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原先依托于银行贷款业务生存的温州担保公司,实际大量充当贷款“掮客”的角色,已经严重偏离主业。有些甚至“挂羊头卖狗肉”,以担保之名,行放贷之实。

  更可怕的是,据资深担保人士透露,多数担保公司将保费收入的大部分作为红利分给股东,并不按规定提取50%作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一旦借款方资金链崩断,发生损失时就难以及时保证补偿金来源。

  温州的担保“原罪”关键词一:暧昧的主业

  信用担保行业的业绩出现快速增长,可以追溯到2009年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推行。个中缘由很明晰:中小企业从银行拿钱不再容易,必须找到第三方公司进行信用担保,担保机构自然走俏。

  但令人震惊的是,在作为“民资大本营”的温州,相当数量原先业务理应归位于银行的担保公司,都有着另一张脸孔。记者获悉,截止2010年底,温州注册有“担保”名称的公司约有150家左右,但在温州市经贸委备案,具备“开业备案证”和“营运备案证”两证的却仅有52家。

  所谓“两证”,也就是明确了担保公司具有与银行存在合作协议并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资质。换言之,温州至少有65%的担保公司根本有名无实。值得注意的是,获得“两证”的担保公司数字相比去年,一年间增加了还不到10家。

  当时温州市工商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09年因逃避年检而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信用担保和投资公司达20多家,在市经贸委备案的仅有40余家。而游走于认证灰色地带的担保公司,就积淀成了民间借贷的生力军。以1分到2分利息从客户手中筹集资金,再以5分、10分甚至更高的利息放给急需资金的企业和个人,从而赚取中间的利差--这套在号称“全民放贷”的温州被玩转得驾轻就熟的借贷招式,到了“不务正业”的担保公司那里,同样烂熟于心。

  据业内人士分析,2010年3月,七部委联合发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了定义,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发放牌照并监督管理。但由于牌照发行的紧俏,无牌经营的非融资性担保渐成市场主体。只不过,这个所谓“市场”并非担保市场,而是借贷市场。

  关键词二:冷漠的银行

  温州担保机构的脱离主业早已不是业内秘密,而与之相关的一个客观因素,是担保公司绝大多数拥有草根血统,盈利能力相当低下。在担保公司看来,放贷成风、收益傲人的背景下,似乎下水玩一把也理所当然。

分享:

来源:新闻晚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