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公布了包括信贷货币在内的三季度金融数据,其中9月份新增贷款达到5167亿元,三季度末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2726亿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上述数据正释放出经济回暖的有力信号,未来金融支持经济作用还将进一步显现。
各项数据均超预期
央行数据显示,在7、8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三四千亿元的基础上,9月份新增信贷超出市场预期,达到5100多亿元。对此,经济学家认为,未来贷款增长仍将保持一定增量,市场流动性仍将保持一定规模。
海关总署同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189.4亿美元,同比下降10.1%,环比增长14.2%。进、出口双双超过千亿美元,超出预期。
在外汇储备方面,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27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26%。
“从9月份货币量、企业贷款、居民消费贷款等数据看,企业生产进一步活跃,居民消费进一步趋旺,经济继续企稳回暖,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速将达到9%左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说。
宽松政策暂不会退出
今年三季度以来,世界经济普遍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苗头,澳大利亚央行更是意外宣布加息,在发达经济体间率先改变此前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在中国经济增速不断提高、9月新增贷款超预期的情况下,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是否会调整,再度引发市场的关注。
接受采访的专家指出,澳大利亚央行的意外加息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投资者对政策的预期,不过在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靠的情况下,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在充分考虑到国内外的情况下,保持稳定性与连续性。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虽然澳大利亚央行率先升息,但按照中国目前经济复苏的情况来看,还没有到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时候,当前仍应执行宽松货币政策,以维持经济较快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