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产业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日益依赖科技手段的升级。科技手段不仅渗透到了各项具体的金融业务中,而且通过网络化加速了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使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运行效率日益提高,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科技手段的运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金融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志。
尽管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在电子化和网络化应用方面进展迅速,但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反映在电子化水平较低上,也反映在观念意识、综合管理和人才结构上。
虽然技术水平不是决定金融机构经营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但至少它可以影响金融机构在同业竞争格局中的位置。农信社要巩固在我国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就要跟上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不断完善管理,改善服务。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电子化、网络化等技术手段的支持。
农信社推进电子化建设,仅着眼于现有业务技术手段的更新是不够的,要将电子化建设和应用提高到信用社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借助电子化水平的提高推升农信社的服务水平,全面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而提升农信社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电子化和网络化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形成服务水平的整齐划一,提高业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而现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农信社各自独立经营、自我发展,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囿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农信社的电子化建设多缺少整体规划和统一的技术规范及标准。
农信社的电子化、网络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现象。有些农信社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只限于现有业务的自动化,在业务管理和产品创新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因此,提高设备利用效率,防范技术风险仍是部分农信社需要着力的方面。
农信社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人才的缺乏,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兼备金融业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银行管理知识及熟练使用英语)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不解决这个问题,农信社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就难以做到可持续。
不难看出,更新观念、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和加强人才培养是加速农信社电子化、网络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虽然农信社的服务领域是“三农”,但“三农”不是孤立存在的,开展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仍需从现代商业金融机构的视角确定发展方略。
农信社要明确“现代金融机构”的基本定位,要具备现代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手段。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渗透到各个方面。除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出服务新品如代理业务、自助银行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服务外,还要加强管理决策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数据的收集、加工和分析,为管理者及时掌握业务运行情况和作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要加快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办公系统、人事管理和后勤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现代金融具备了一体化的产业形态特征,每一个金融机构都是一个大的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整个农信社系统的网络建设,离开一个整体的网络系统来谈调整业务结构和开发新产品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实现数据大集中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了数据大集中,才能实现金融机构数据与营业部门的分离,为集中管理和高效运营奠定基础,才能建立有效的业务监控和风险防范机制。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目前农信社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多以省(市、区)为单位开展,要形成全国性的业务网络,还需要有关管理部门的协调和支持。
农信社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需要一定的人才保障。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基层单位可以采用引进与培养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不断充实技术力量;二是由主管部门(如省联社)统一组织系统开发工作,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主要以系统维护为主,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各自为政的现象,而且能够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现代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是“服务趋于无限,机构趋于无形”。电子化和网络化已成为现代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技术平台。我们期望着农信社也能够“e”军突起,在变革的大潮中确立并巩固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