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8日
每到中午或晚上用餐时间,在我市一些建筑工地集中的地方,总能看到一些建筑工人聚集在一辆辆三轮车前吃饭的场景。他们或用安全帽作凳,或蹲着,或干脆席地而坐,吃着简单的快餐,喝着冰冻啤酒,享受着劳作后的一丝惬意。
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我市有着众多在建筑工地务工的建筑工人。由于不少工地没有食堂,即使有也很少有建筑工人进去就餐,于是,一些人利用三轮车当“食堂”做起了卖快餐的生意,专门在工地集中的地方为建筑工人等提供便宜的套餐,而且生意不错。这些简单的“三轮车食堂”为何能抢了工地食堂的生意,如此受到建筑工人的青睐?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谁来关心建筑工人的吃饭问题?
○记者刘善盛 文/图
工人们在“三轮车食堂”前打饭。
在赣州市长征大道中航城建筑工地附近的一个“三轮车食堂”旁,建筑工人们在人来车往的马路旁席地而坐享受午餐。
工地附近兴起“三轮车食堂”
10月12日上午11时左右,记者在赣州市长征大道中段的一处建筑工地外看到,十几名下了班的建筑工人急匆匆地走出工地,直奔门口的一个“三轮车食堂”。“食堂”老板则忙着招呼顾客、收钱、打菜。记者观察发现,这个所谓的食堂只是在三轮车上放了一块木板,上面放着十几个塑料盆,每个盆里盛着做好的各式饭菜,有炒黄瓜、红烧茄子、炒豆腐、红烧肉等。每份套餐可荤可素,任由顾客自己点,价钱大都在5元至7元间。买完饭的工人们则就近在旁边的空地上吃了起来。
“工地食堂里的每个菜都要比外面贵一至两元。”正在吃饭的建筑工人曾师傅话语中流露出对工地食堂的不满。他告诉记者,自己在附近的一个工地上已经干了两个多月了,主要负责瓷砖铺设工作。工地内的食堂刚来的时候还去过几次,但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还是工地附近的三轮车上的伙食更便宜、实惠,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去工地食堂吃过饭了。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三轮车食堂”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家里或者出租屋里做好饭菜,装在盆子里,用三轮车运到建筑工地附近或者汽车站、商贸城等人流量集中的地方,卖给建筑工人或者过往行人。在赣州市黄金广场周边有多个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每天中午和下午,每个工地门口至少有两家“三轮车食堂”。在赣州汽车站、赣南贸易广场以及赣州国际汽车城等周边也有这样的路边“三轮车食堂”。
据了解,“三轮车食堂”的经营者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和下岗人员,他们多随工地流动。在赣州市长征大道与瑞金路十字路口处,有一个长期在此经营的“三轮车食堂”,老板姓张,在此吃饭的民工都喜欢叫她张阿姨。张阿姨说,她的“食堂”附近工地有近千名建筑工人,有三成左右的工人是在外面解决吃饭问题,其中不少人会来她这里吃饭,因为她这里便宜且管饱。
“三轮车食堂”监管处于空白
“5元管吃饱,6元有酒有肉……”在物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三轮车食堂”的实惠确实受到众多建筑工人的欢迎。然而,记者了解到,这些“食堂”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记者随意走访了一些“三轮车食堂”,很快便发现了其存在的共性问题。首先是饭菜暴露摆放。为了方便顾客挑选,大多数“三轮车食堂”把做好的几盆十几盆菜全都装在塑料盆里,完全暴露在空气中,一阵风刮来或者车辆驶过,纷扬的尘土飘向饭菜。此外,有些摊点还有苍蝇也在菜上飞飞落落。有的老板让顾客自己盛菜,也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在采访中,不少“三轮车食堂”的老板向记者保证食品绝对干净,但他们同时坦承,没有任何部门监管,一切只能凭良心。
记者从赣州市餐饮服务安全监督所了解到,目前对于路边的“三轮车食堂”还没有具体的监管措施。该所有关负责人汪志霞告诉记者,他们也注意到这种路边“三轮车食堂”的卫生安全问题,不过,根据有关法规,他们所监管的对象主要是有门面的餐饮服务单位和个体餐饮店,而路边“三轮车食堂”目前还处在监管盲区。由于“三轮车食堂”没有固定经营场所,他们无权进行检查,只能建议城管部门以占道经营为由进行清理。而记者从赣州市城管局了解到,目前城管部门并没有卫生监管职能,对于“三轮车食堂”只能以摊点占道经营、乱扔垃圾等为由进行查处。
工地食堂有待完善
“工地食堂饭菜价格不便宜,而且伙食质量较差。”10月12日中午,在赣州市长征大道中段,一名蒋姓建筑工人一边吃饭一边跟记者说。据他介绍,工地食堂的饭菜一般也要六七元一份,有的甚至更高,而菜里几乎全是青菜没有什么肉,而且有时还有馊饭剩菜。由于干的是重体力活,肚子里如果没有油水身体真是吃不消。蒋师傅告诉记者,有时他们在工地食堂买饭时也对卖饭的师傅们抱怨“为什么这样没油水的饭菜还这么贵”,有人告诉他,他们每个月都得交承包费,定这样的价格还赚不到钱。
采访中,有工地管理者介绍,大多数工地因占地有限,不能像学校或工厂那样建一个像样的食堂,而食堂经营者既要上交承包费又要保证自己的利润,饭菜质量可想而知。一名工地食堂的经营者刘先生告诉记者,到他这个食堂吃饭的工人大约有100人,目前除去食堂工作人员工资以及成本,再加上不菲的承包费,一个月下来赚不到什么钱。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工地食堂饭菜油水少、菜价过高外,“没地方吃饭”也成为困扰许多建筑工人的问题。记者走访一些建筑工地发现,工地上的食堂多数只是一间用来做饭的板房,并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以供工人坐着吃饭。
在赣州开发区大学园区一处建筑工地上干活的建筑工人王师傅告诉记者,他们平时都是在食堂买完饭后拿到工棚里吃,由于工棚里异味较大,所以不少人干脆就端着饭盒跑到外面的空地或者马路边吃了。该工地一名刘姓项目经理介绍,工地上生活用地是十分紧张的。除了保障必须的材料堆放、人员办公等需要外,基本上就没有空地了。“要想在工地上建一个像学校或工厂餐厅那样就餐环境的食堂是不太现实的。”该经理说。
记者手记
采访中,不少建筑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在“三轮车食堂”吃了有几年了,那里的饭菜价格和口味都可以接受,但就餐环境较差,大都在露天,有的连桌椅都不提供,他们只能坐在附近的地上吃饭,夏天蚊虫乱飞,冬天寒风刺骨。
据了解,建筑工人吃饭问题之所以难解决,主要是这个群体消费能力有限。由于没有多大的经济效益,很多企业不愿意做这类微利甚至赔钱的生意。对此,有关人士认为,政府部门不妨开办些“放心午餐”之类的小餐馆,让进城务工人员或下岗人员来经营,政府部门对其进行一定的优惠和补贴,并加以规范管理。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我市已经有少数建筑工地食堂采用了一种值得借鉴的独特经营模式。这些工地食堂不对外承包,而是由工地专门聘请厨师来工地做饭,食堂里每天用的材料由工地负责采购,厨师每月领取固定的工资,这样省去了中间承包的环节,且省下的承包费可以使饭菜更便宜,质量也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