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诗平 苏雪燕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7日
在全国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浙江东阳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东阳嘉润影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金利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刚刚盼到了中国银行的2000万元贷款。有了这笔资金,嘉润影视就可以“扩大再生产”,开拍接下来的几部电视剧了。
中国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正在产生大量的融资需求,从而为银行业描绘出广阔的业务前景。面对这一朝阳产业,一些银行正在加快探索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服务。
文化产业发展需银行“输血”
“金融支持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文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文化企业只求维持运营,当然不会有太多融资需求;一旦要加快发展,融资需求就会随之而来。”
徐文财见证了这几年横店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末,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有入区企业382家,实现营业收入30.17亿元;而到2011年8月末,实验区新增企业38家,实现营业收入27.93亿元,同比增长61.98%;上交税费2.96亿元,同比增长109.76%。
与东阳嘉润影视一道在这里“打拼”的影视文化企业,纷纷扩大规模,从而有了向银行贷款的需求。
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的发展现状,是全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离不开银行业“输血”。同时,文化产业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金融业提供了新的业务领域和利润来源。对此,一些银行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文化产业,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工行、建行、农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先后和文化部签署协议,与文化部建立文化产业项目集中推荐机制;进出口银行则重点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
在广东,2010年以来,广东省文资办等文化单位分别与工行、建行、光大、民生四家银行的分支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广东省文化产业授信总规模已达1340亿元。
金融资本加快与文化产业对接
不同于银行所熟悉的传统制造业,文化产业有其自身特点,针对传统产业设置的银行业务难免会不“合身”。对此,一些银行成立了服务文化产业的专营机构:北京银行成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中心,为文化企业提供快速的审批渠道和金融产品服务方案;中行浙江省分行设立文化产业行业团队,在辖内确立了3家文化产业特色支行。其他如浙商银行等,也针对文化产业建立了特色支行,探索开发专业化的产品及服务。
缺乏有形抵押物,是东阳嘉润影视过去难以从银行“补血”的主因。今年,有电视台购买了它的两部电视剧播放权,不过播放还在排期中,尚未实际付款。资金不能到位,公司计划接着展开的4部电视剧拍摄计划就会搁浅。
“我们了解到中行有一款‘影视通宝’产品,可以拿电视剧的版权及应收账款作质押,就尝试着向中行申请。”东阳嘉润影视副总经理刘金利说:“最后,我们用已卖出的两部电视剧的应收账款作质押,获得了中行2000万元的贷款。”
文化企业具有“轻资产”特征,缺乏有形抵押物,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难以进行价值评估;资金回报周期长、成长不确定性大;现金流不稳定,投资具有高风险性。面对这些难题,银行必须加快创新,开发适应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另据了解,江苏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等均通过无形资产抵押等领域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了大量动漫、影视及文艺演出的拍摄制作。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投融资指导处处长许蓉表示,随着银行业不断探索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授信模式,金融资本加快与文化产业对接,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完善第三方评估和建立专业担保机构
尽管文化产业贷款增长迅速,但对于“嗷嗷待哺”的大量文化企业,依然是杯水车薪。许蓉表示,目前绝大部分文化企业仍然是在用自有资金进行运作。
“企业规模小、抵押担保品不足,加上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大量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破解,银行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仍面临许多困难。”浙江银监局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
有关专家认为,缺乏专业、有效的担保体系,是造成文化产业贷款难以大规模展开的核心问题。而缺乏权威的知识产权第三方评估、知识产权抵押处置难,都是挡住银行发展文化企业贷款的“绊脚石”。
北京国际艺术授权专项基金秘书长郭羿承向记者说:“国内大量发展多年的文化产业园区,缺乏专业的文化产业担保公司进驻,为高风险的版权融资进行担保;知识产权要进行评估,从业者也往往找不到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对此,浙江省银监局的调研报告建议,加快制定和完善规范版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培育流转市场,为投资人进行文化产业产权和资产的转让、租赁、退出提供渠道,降低处置成本。应借助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力量,建立针对文化产业的专业担保再担保机构,并鼓励现有担保机构开发适应文化产业融资的担保业务,通过担保再担保等多渠道分散银行贷款的风险。 (新华社发)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