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欧美银行业不同,中国银行业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表现突出,其中工商银行在市值、盈利、存款等方面继续名列全球银行业榜首。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周年之际,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就当前工行及银行业的一些热点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据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姜建清说,此次金融危机确实会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世界金融机构的格局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
姜建清认为,目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亚洲这一极正在迅速崛起,特别是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据悉,到今年6月末,工行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43家分支机构,境外运营资产达3148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长15%。目前工行正在按照既定的国际化战略发展
姜建清表示,银行信贷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密不可分。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很多企业遇到许多困难,中央决定扩内需、保增长。在此情况下,工行今年的信贷增长创历史之最。
他认为,工行新增贷款主要投向的是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领域,同时加快了从产能过剩行业、环保不达标和高能耗企业退出的步伐。社会各方担忧过快的信贷投放会不会形成新的风险,但信贷增加并不是必然就产生风险,主要看信贷的投向。
姜建清说,未来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确实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问题。目前世界上的融资主要分银行主导型体系和资本市场主导型体系两种。中国毫无疑问是银行主导型体系,间接融资的比重曾经高达百分之九十几,今天依然达到百分之八十几。这种体系本身蕴含著很大的风险,未来用什么办法逐步改变这种结构失衡,对中国金融业乃至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关系巨大。
姜建清认为,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了大量金融衍生品的问题,但其实这并不是资产证券化本身的问题,而是多次证券化后造成风险失控的结果。中国古代的治水,鲧用“堵”的办法,可水越堵越大,后来大禹用“导”的办法加以解决。其实金融风险也需要“导”,这要求在体制上、制度上使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更加平衡,提前进行“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