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 作者:任继众 温居林 廖福玲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1日
开栏的话: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将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将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相关问题。《赣南日报》今起开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栏,集中报道我市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尤其是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亮点和特色。
10月8日,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火炬在瑞金传递,让生活在这片红色热土的907万人民,参与或见证“共和国体育回故乡”,共享体育文化带来的魅力;10月1日至3日晚,五彩缤纷的焰火点亮了赣州中心城区的夜空,我市在黄金广场连续举行大型焰火晚会,全城同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为市民带来一场焰火文化大餐;连日来,市自然博物馆建设工地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地级市首家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到时候,市民们又多了一个好去处……这是我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体现。我市精心绘制公共文化服务蓝图,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907万赣南人民精心规划公共文化服务蓝图。今年2月,我市起草编制了《赣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使创建工作任务明确,措施有效,工作落实;今年5月,《2011-2020年赣州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的编制出台,将对博览文化、艺术文化、社会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分级设置,分区引导,形成“层级清晰、中心突出、网点众多、功能齐全”的中心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从去年开始着手编制的《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州)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将从整体上对客家文化进行系统保护,使之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为了让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火”起来,从2010年12月开始,我市2万多名干部下到3751个村(社区),印发新年挂历、编写漫画、编排山歌、组织文化活动……他们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以下简称“三送”)的同时,把文化送到了田间地头、千家万户,竭力将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截至今年7月,我市各地“三送”工作组和“三送”干部,帮扶共建了498个特色文化活动室,送戏下乡1289场(次),开展文体活动3980余场(次),参与人数120余万人次;放映电影3.6万场次,观众200多万人次。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全市共建立33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去年以来,我市又争取江西省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备专项资金84万元,对章贡区、赣县共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备购置进行补助。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在农村,困难也在农村。我市在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农村文化站室建设问题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持资金5405万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有图书馆18个,博物馆、纪念馆15个,文物管理所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81个,特色文化村30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498个,文化中心户6814户,农家书屋1094个,社区文体活动中心2638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2375个,影剧院(演出场所)24个,业余文艺表演队362个。
为进一步延伸基层文化服务触角,有效、快捷地把有限的文化资源盘活、流通起来,我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村庄空地、老村部、古祠堂、农村小学、农户厅堂等场所,建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小戏台、村民活动中心等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全市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16个县级支中心、145个乡镇服务点和2230个村级服务点,覆盖率分别达到89%、58%、64%,基本实现了图书服务到村、影视服务到村、公共服务到村、宣教服务到村、文体娱乐服务到村。(记者任继众 温居林 廖福玲)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