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微调"政策刚刚出台时,笔者就指出,"'微调'非微"。现在看来,果不其然。
有统计显示,全国银行业8月份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仅为3200亿元。这一规模不仅明显低于7月份的3560亿元,更不及今年前7个月1万亿元的月平均水平的1/3。照此趋势,如果资金链条在经济复苏的关键时刻掉了,那么,牺牲的将不仅是未分享到信贷宽松实惠的中小企业,也不仅是正在恢复起来的股市楼市的投资信心,更严重的是会让目前的大多数"半拉子"基础建设工程成为烂尾工程,经济复苏的成果也将前功尽弃。
尽管央行一再强调要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商业银行也在为腾挪信贷空间而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措施,但是,如果今年信贷规模计划不超过10万亿,在前大半年已经明显透支的情况下,未来几个月可以腾挪的信贷空间已经很有限。换言之,央行强调的适度宽松,不过是"虚调",正在各商业银行被提高或收紧的信贷门槛和信贷规模,才是体现"微调"真意的行动。
在贯彻名为"微调"实为"真调"的调整政策过程中,央行和银监会紧锣密鼓,互相呼应。在央行通过发放票据的手段把回收流动性的主动权掌握在手之外,银监会的"窗口指导"更是凸显了监控的力度。自7月中旬至今,银监会不仅先后要求银行在年内必须将拨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而且严令银行注意项目融资风险,严格审核固定资产贷款,还下发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将银行交叉持有的其他银行次级债从其附属资本中全额扣除。由于银行持有的次级债不再能"抵充"资本,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由原来的不低于8%提高到10%。商业银行不仅将被迫收紧信贷敞口,而且将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股市再融资的方法来补充资本金缺口。而昨天有最新消息说,银监会将暂缓从银行附属资本中扣除次级债,难怪大盘涨了130余点。
"微调"一小步,股市一大跌。虽然是否有高达1.2万亿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还存在争议,但是,股市对货币政策的"微调"很敏感却是实实在在的。8月份股市跌了22%,其中应当不乏恐慌性资金的出逃。此外,这次股市下跌,也应该与融资扩容速度和力度的陡然加大有关。值得玩味的是,为什么在信贷收紧的时候,股市的IPO和再融资反而出现反方向的扩张趋势?如果这不仅是一种跷跷板效应,而且是回收流动性的手段,那么,人们对"微调"的涵义另当刮目相看。
不过,无论是IPO还是再融资,都离不开一个平稳发展的市场环境。如果刚刚重启不久的融资需求,因为市场重回熊市而可能被迫终止,不仅将不符合企业的利益取向,也不符合市场的利益取向,更不符合政府的利益取向。那么,回过头再来看看,加速扩容的政策取向,岂不大有纸上谈兵的奢谈之嫌?
同样需要反思的是宁可牺牲增长也要抑制信贷泡沫的说法。如果增长没有了,股市、楼市的泡沫所赖以膨胀的经济增长或通胀预期固然没有了,人们的消费热情和投资信心也将随之荡然无存,那就不是通胀而只剩下通缩了,哪里还谈得上经济复苏?难道这就是货币政策"微调"所要达到的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