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六个"更"展示发展强烈信心 党代会报告解读目标篇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张惠婷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7日

回顾过去,长足发展;展望前景,蓝图宏伟。党代会报告用六个“更”向我们描绘了赣州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为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积聚力量,也为赣州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前进方向与衡量标尺。

这些目标,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具有充分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向我们展示了发展的强烈信心。

六个“更”展示发展强烈信心

——市党代会报告解读之目标篇

□记者张惠婷

  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迈向新阶段。图为瑞金市沙洲坝镇百花园新村。记者何敏 摄

目标概览

1

——经济实力更强。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省排位前移,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到2016年,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

2

——发展方式更优。二产、三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资源节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1∶40。

3

——城乡环境更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52%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全国领先,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

4

——人民生活更幸福。城乡居民收入翻番,财政民生支出比重提高到58%以上,五年累计超1300亿元。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养老等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5

——社会发展更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赣州地域特色文化繁荣发展,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6

——党的建设更富活力。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凝心聚力、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

科学的目标

奋进的旗帜

[解读]市委党校副校长张卿均:一个定位科学的目标,既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又要具有当地实践基础。六个“更”发展目标的提出,是我市结合市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旗帜,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就实践基础来讲,今后五年是赣州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梯度转移加速;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深入实施;中央扶持革命老区力度加大,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钨和稀土资源产业……这些都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我们有坚强的党员干部队伍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全市思发展、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因此,六个“更”发展目标顺应当前我市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的实际,具有较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

经济实力更强——与全国、全省相比,赣州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仍有差距,后发展、欠发达仍然是基本市情。因此,加快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赣州的头等大事,一定要咬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发展方式更优——赣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逐渐摆脱凭资源的消耗、低廉的劳动力来竞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增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城乡环境更美——“生态赣州”是赣州最大的资本。赣州的特色在生态资源,优势在生态资源,核心竞争力在生态资源,最具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还是生态资源。这实际上是赣州最大的后发优势,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参与竞争。

人民生活更幸福——“幸福赣州”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体现在是否幸福。如果大家都不幸福,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又有什么意义呢?

社会发展更和谐——人民生活更幸福离不开发展,经济实力更强离不开发展,而要更好地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环境。只有在稳定的环境里,我们才能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为赣州保持和谐稳定的环境,也就是为群众的明天创造一个美好未来。

党的建设更富活力——事业成败,关键在党。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这条主线,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赣州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的政治保证。

创新发展举措

向六个“更”发展目标挺进

[解读]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滕清安: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赣州的四大发展定位和六个“更”发展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四大发展定位,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精心实施,积极作为,方能保证六个“更”发展目标全面实现。

发展定位一:全国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钨产业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实力提升,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创新举措:赣州稀土、钨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建议抓住国家加快建立稀土收储制度的机遇,争取在赣州设立国家级稀土资源储备库,强化赣州稀土产业中心地位。

当前,赣州的稀土、钨、脐橙等主要产业的发展,面临的技术创新瓶颈问题很突出。政府应强化科技创新机制,整合市内外各方科技力量,重点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向高端纵深发展。

如何把赣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起来?一是以吸引国内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落户赣州为主要抓手。二是结合赣州市情找准合适的发展路径,以新型动力汽车为例,宜从有市场支持的低速专用电动汽车产业切入,夯实电动汽车发展基础,配套健全产业链,为发展高端电动汽车整车制造业创造条件。

发展定位二: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基本建成。

创新举措:首先要科学规划城镇体系。以“一核两廊三圈”建设为抓手,建立核心都市区、门户城市、走廊节点城市、一般县城、中心大城镇、一般乡镇和工矿集镇及旅游集镇,形成经济关联、相互支撑的有机体系。

其次,要加快章江新区建设,充分利用其用地空间加快商业地产开发,给金融、物流等高端第三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带动赣州中心城区功能的完善。对老城区要避免大拆大建,宜采取“保护区+旅游区+影视城+文化产业园+商业”模式,在保留其古韵文脉和街巷格局的前提下进行渐进改造。

再次,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重点解决交通始发车站、高品质大容量景区建设、旅游精品线路及产品、宾馆等配套设施建设、文化注入等问题。要加快物流产业发展,重点解决龙头企业培植、交通枢纽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同步、加强与周边地区联系等问题。

发展定位三: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迈向新阶段。

创新举措:要推进乡镇改造,将乡镇建成“农村居民主要居住地+农业产业综合服务基地”。解决乡镇公共基础设施现代化问题,健全文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基地及金融、咨询等支撑体系。各县在实施旧城改造时,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

发展定位四: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举措:生态优势是赣州最大的优势,应将其作为城市特色大力发挥。一是建设“生态三明治式城市”,用山体、水系、绿化带、田野等生态板块分隔城区,构建“生态区+建成区”的复合型城市版块。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将“生态农业产业理念+休闲观光+农庄+规模农业”有机结合。三是充分利用赣南山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山地有机生态农产品”,如高山蔬菜、有机茶、特种养殖、工业原料林、油茶等。四是完善脐橙产业链,尤其是加强加工、销售、物流、科技服务体系等后端建设。

推动工作实现

六个“新进步”

[解读]市委政研室调研员黄明哲:党代会报告从赣州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对过去五年工作实事求是地进行回顾,一系列发展成绩告诉我们,赣州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城乡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结合过去五年发展步伐,报告对今后五年工作提出六个“更”发展目标。这六个“更”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既有形象的思路概括,又有具体的指标数据,体现了思路的创新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六个“更”发展目标的确立,为赣州今后五年工作指明了方向,集中体现在六个“新”上。

一是新目标。今后五年,要大力促进人口地域大市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竞争优势,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闯出一条符合赣州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

二是新高地。今后五年,要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在进一步做强二产基础上,推动经济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在打造新引擎、培育增长点、发展新高地中实现跨越。

三是新城区。今后五年,要推动城市集群发展,加快建设品质城市,强化城市基础支撑,促进城市发展由速度型、粗放型向质量型、集约型转变,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较为密集的城市群体和完善的城市体系。

四是新路径。今后五年,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同时,加速生态优势转化,促进发展模式向低碳、绿色、集约发展转变,推动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

五是新驱动。今后五年,要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开放对接、建设创新型城市,积极营造鼓励创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系统,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制度创新红利中助推前进。

六是新幸福。今后五年,要坚持富民与强市有机统一、财富增长与民生需求均衡协调,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民生建设、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人在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中共享民生幸福,沐浴和谐阳光。

分享:

来源: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