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戴磊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4日
9月19日,中国建设银行位于西藏拉萨的私人银行分支机构开业,世界屋脊也拥有了第一家私人银行。以往看似遥不可及的私人银行业务正在中国快速扩张。为了给尚处在起步阶段的私人银行业务搭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9月20日,在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等部门指导下,由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民生银行、招行等7家成员单位共同倡议、自愿发起的业务合作平台——中国银行业私人银行联席会议正式成立。
模式之辩
早在16世纪的瑞士,欧洲的贵族们就开始享受到专属的私人银行服务;但在中国,直到2005年,才有相关业务出现。目前,中国的私人银行主要有三类,即持投行牌照的私人银行、独立的私人银行和商业银行内部的私人银行部门。
在9月20日召开的私人银行业务高峰论坛上,工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张琪直言,刚刚起步的中国私人银行业务“正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
由于普遍看好高净值客户未来的利润贡献能力,各商业银行都在尽力争夺这部分客户。而这场争夺战会不会蔓延到银行内部,即私人银行部门会不会造成和个金部门间的矛盾成为外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银监会在颁发私人银行牌照上一直相当谨慎,眼下只有工行和农行获得了专门的私人银行牌照,可建立独立的事业部制。据工行介绍,其私人银行部是总行的一级部室,对外直接经营。其客户则由私人银行部和个金部门双线维护,私人银行的收入计入当地分行,同时计入私人银行部自身的考核系统。张琪曾向记者表示,这种设计意在做大市场,而不是在部门之间搞客户转移。
一位基层行负责人告诉记者,只有在私人银行业务盈利归入当地分支行的前提下,他们才有为私人银行部门推荐客户的动力。
其他商业银行基本都将私人银行业务挂于个金业务部下,以各地分行为中心进行管理。客户来源则多是从高端个金客户中挖掘。
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事业部总裁张胜表示,就当前情况看,国内银行还没有找到一种模式绝对有利于客户资源整合的私人银行模式。“私人银行最重要的是内部流程的整合,不能让零售、对公和理财的部门都去跟一个高净值客户谈,在客户面前应该就是一家银行,而不是各种部门。”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则认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客户不是一杯水,我喝了就没你的份,而是如同灯光,大家都能共享。他建议商业银行建立有效机制,让不同的部门共享高净值客户资源。
产品服务有待健全
除了理顺体制外,起步阶段的中国私人银行业务还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尚处发展初期,在谈及私人银行业务时,人们往往会想到这就是针对高端客户的理财服务。不过中国银行此前发布的《2011年中国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行业报告》指出,中国私人银行业已经开始了从“销售产品”到提供“专业解决方案”的转变。
据张琪介绍,在银监会为工行颁发私人银行牌照时,规定了其可以开展资产管理、顾问咨询、私人增值服务和跨境服务等业务。上半年,工行实现私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超过4.2亿元,同比增长172%,主体业务便是私人理财、代理业务和顾问咨询。
张琪说,私人银行的本质是信托。她举例说,曾经有一个客户愿意拿出数十亿资金用作慈善,还有一些客户有房地产需要托管。但由于工行没有信托牌照,相关业务无法有效开展。张琪认为,随着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越发多元化,对托管业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她呼吁监管部门开放一些特定的私人财富托付领域,以便于私人银行业务的适时推进。
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在中国银行业私人银行联席会议成立仪式上表示,当前,我国私人银行还存在定位不清晰、产品单一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完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银行转型的推动力
尽管尚处发展初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但与会各方均表达了对私人银行业务未来前景的高度看好。
根据招商银行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快速增长。预计2011年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将达到约72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中国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同比增长16%;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到约18万亿元,同比增长18%。
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将进入一个快速布局时期。据介绍,中国银行业私人银行联席会议此时成立,就是要为各家银行搭建了数据共享、相互学习、合作创新、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平台,帮助私人银行从业者共同研究私人银行的服务规范、业务发展方向,推动私人银行业务的经营价值与服务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阎庆民指出,我国私人银行发展前景广阔,在“十二五”期间,私人银行客户基础将扩大,银行的相对竞争优势将增强,监管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会加大。
他强调,作为一种高端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客户结构优化、内部管理优化和市场品牌优化,这在推动商业银行转型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