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李晓阳 杨颖桦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1日
始料未及的美债评级危机和部分欧元区国家债务信用的风险上升带来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在世界各主要股指应声下跌的环境之下,A股亦难独善其身,仅沪综指一个月便跌去5%,并在8月9日盘中创下2437.68点的12个月来新低。
进入9月,美国股市在各种利好和利空的声音中继续上演着“过山车”行情,而欧洲各主要股指因债务问题继续深陷阴霾,国内股市亦在下探过程中寻找新的支撑。 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形势,我们国内的投资者又该何去何从?
这一期的银华基金——21世纪新闻会客厅邀请了四大机构的投资精英以及两位上市公司高管,分别是:银华基金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林昌,高盛高华中国经济学家宋宇、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汪异明、西南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张仕元以及汉王科技副总裁兼董秘朱德永和东方园林董秘武建军。在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新闻总监周斌的现场主持下,本期六位嘉宾共同为读者剖析未来的经济形势和投资方向。 美欧经济陷阴霾,中国路在何方? 中国完全可以在外需持续疲软的情况下加大包括医疗教育和基础设施在内的投资力度,保持较快经济增长,当然提高投资效率也是非常关键的。
周斌:今年以来,先是日本地震,随后又是美债评级危机,接踵而来的又是欧洲信用违约风险,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在天灾人祸之下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能否梳理一下今年以来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在这种大环境下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应该如何应对?
宋宇:我们原本对美国经济的预测还是比较乐观的,年初的预计是,从环比增长上看,美国GDP会在今年一季度见底,然后逐步回升。但是3月的日本地震,对于全球供给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地震首先是在3月11日地震当天对日本工业产生了冲击,而后随着产业链的传导,进而影响到美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工业增长。
而从最近数据看,没有我们当初预期的那么乐观。高盛设计了一个全球经济领先指数,该指数从今年一季度以来开始出现持续的下降,而到7月份降到零下的水平。一般来说该指数降到负值的时候,意味着全球GDP衰退,当然,我们现在不能断定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就一定会差到衰退的程度,但是向下的趋势很明显。
这样的外在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如果放在年初,对于处在经济过热,通胀过高,总需求过旺情况下的中国来说,可以帮助缓解内在经济压力,所以是个好事。但现在,中国大力度的经济调控已经进行了几个月,如果此事全球经济出现增长趋缓,便需要考虑到国内调控对于外部经济的反作用。我个人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中国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有一个外需内生化的倾向——从过去三四年里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因果相关的变化角度,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最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内需引导外需,而外需倒过来不一定引导内需的结论(注:这种检验只是一种参考。而这里说的外需增长不一定引导内需也不是没有影响的意思)。就是说,中国内部经济在全球经济波动中主动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简而言之,中国的经济调控政策会通过对内需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外国的需求,而又由外而内地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因此现在全球经济增长和中国出口增长的趋缓,有外部经济本身的偶然以及其他独立于中国的因素的影响,但里面也越来越多地有中国进行宏观调控的自身因素在里面。
周斌:能否阐释一下中国的调控影响外需,外需又进而影响中国经济中间的逻辑依据?
宋宇:从历史上看,在2006、2007年的时候,中国自身以及世界经济本身就有一些问题,当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经济过热的情况,在2007年就开始进行了有意识的宏观调控,此后我们的内需增长开始下降,由此导致外部经济对我们的出口受到影响,特别是周边国家。他们虽然作为单个经济体规模不大,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体,经济规模是非常可观的,同时经济总规模跟我们贸易的关联程度也非常高。
中国作为一个还在不断增长的大型经济体,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中国对国内经济施加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地出现溢出。现在也是一个类似的情况。现在考虑国内经济政策的时候,已经不能把外需作为单纯的外生因素,因为我们对内需的影响已经和外需因素产生了更大的关联。
这是一个逻辑,当然仅仅逻辑成立不一定在现实中好用。比如说要预测未来几年出口增长,拿过去国外GDP跟中国出口增长的关系,可以做出一个比较稳定或者可靠的计量的结果,但中国的影响变化往往滞后,这是需要强调的一点。
另外,现在看来,美国经济不是通过搞量化宽松政策就能解决问题的,欧洲也是这样,现在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未来几年持续的需求看得比较悲观,我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短期的经济增长和长期的经济增长,关系非常不一样。短期来说包括外需在内的总需求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换句话说,如果美国和欧洲的需求完全停滞了,对我们来说,短时间内再搞一次08年那样的4万亿计划就比较难了,或者说需要考虑更多的负面影响。
而长期的经济增长更多由供给面决定。其实中国很害怕全球需求持续旺盛,因为这样会推高大宗原材料价格,因为对于我们这样的原材料净进口国,原材料价格暴涨,而制成品价格难以同幅度提高,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巨大损失。
我们高盛认为中国完全可以在外需持续疲软的情况下加大包括医疗教育和基础设施在内的投资力度,保持较快经济增长,当然提高投资效率也是非常关键的。
周斌:今年的全球经济形势,总体来说并不乐观,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宋宇博士认为中国应该在宏观调控政策上更多的考虑外部经济因素,同时适时的进行投资布局。张仕元您怎么看?
张仕元:我从2008年以来一直有一个观点,在发达国家里面,美国还是有一点希望的,第一它的经济基础最好;第二美国人口增长在发达国家也是非常快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支撑着美国的经济增长。美国近几年很多经济数据,我总结的是:时好时坏,有好有坏。美国作为世界头号政治经济主体,还是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所以我觉得美国经济未来的走势,就是时好时坏。
而我对欧洲相对悲观。一个经济体,有统一的货币,但是在财政和各国经济政策不统一的情况下,很难做到经济的一元化。长期来看,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也还是有历史基础的。如果调整好了,首先在整个欧元区内实行统一财政,不说一定要把税收集中在欧盟,只要支付和审核尤其预算进行统一审核的话,个人认为欧洲经济有可能会得到比较好的良性循环,但是短期来看不容易实现,最近几年我都不看好欧洲。
就中国来讲,我感觉今年经济的目标已经不是追求增长。而8月份数据出来以后,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宽松也还是有可能出现的。但是现在也给中国带来了一定机会。最重要的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10年前中国的制造业是一塌糊涂,但你看现在,三一重工的梁稳根成了中国首富,在我看,这也暗示了装备工业的崛起。我们要想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必须进行技术更新,整个产业链起来以后,对我们的经济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