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广州日报:惠誉"剑指"中国意欲何为?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0日

    国际时评

  据新华社电 欧资评级机构惠誉近日警示,若中国银行业的危机继续侵蚀投资者对宏观金融稳定性的信心,将可能在未来6个月至两年内,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惠誉此举是客观预警还是做空阴谋?其他评级机构会不会跟进下调评级,扩大负面影响?

  惠誉单独选择唱“黑脸”

  银行信贷、地方债和新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惠誉对中国此举的诱因。今年4月,惠誉将中国长期本币债信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

  问题真有那么糟吗?同为全球顶级评级机构的穆迪和标普对风险程度和中国经济预期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标普常驻新加坡的主权评级分析师陈锦荣表示:“中国的银行借贷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且监管者做了大量风险防范。即便出现风险也会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外汇收入等做补充,抵消负面影响。”他说:“我们对中国主权评级的展望是‘稳定’,预计未来10年仍会保持较高速度增长。”陈锦荣说,“未来6个月至2年内,降低中国评级的可能性低于30%。”另外,穆迪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惠誉是否“毁誉”中国?

  在“信心是金”的形势下,惠誉“看空”中国银行业引起关注,引发了市场对其“阴谋论”的质疑:由欧美资本控制的惠誉,意在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为深陷债务危机的欧美争取资金回流,重建市场对欧美经济的信心。

  “过度反应和置若罔闻都不可取。但需看到,惠誉在对中国银行业和地方债务的评价上确有放大风险、片面解读之嫌。”中国人民大学信用评级研究中心主任吴晶妹教授认为,作为欧美资本的评级机构,不可忽略惠誉来自外部的压力。“欧洲认为惠誉等评级机构的做法有意针对欧洲。在这种背景下,惠誉需要找到新的‘黑名单上榜者’,以亮出自己所谓‘公正’的姿态。”吴晶妹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江涌说:“金融危机时评级机构的‘集体失声’让其声誉大损,现在或许正是‘挽回颜面’的时候。不排除惠誉为扩大其市场影响力,提升在国际评级体系中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而有意放言的可能。”

分享: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