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廖祥云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0日
■报告摘要
推进城市生态绿肺、生态隔离带、绿色廊道建设。改善公共环境,有效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力争300米至500米服务圈内有城市绿地、小游园、小广场。建设好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绿在城中 城在绿中
把赣州打造成山水生态宜居城市
○记者廖祥云 文/图
穿行在赣州市红旗大道两旁的林荫道上,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我市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绿色生态赣州”的工作部署,通过高强度、大规模、大范围的园林景观提升与建设,中心城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效果已逐步显现,一座“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新型生态园林城市已具规模,今年3月30日,江西省政府命名我市为首批江西省生态园林城市。
1
按自然法则植树增绿
有不少市民提出,一座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应考虑树木本身的自然特性,因地制宜选择树种,不要重复栽种,反复投资。近年来,我市中心城区将自然法则贯穿于园林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园林的生态性。在近年的生态园林建设中,更加注重对花草树木生长习性和地域环境的研究,对生态规律和自然法则的把握,遵循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注重选择最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生长最正常稳定、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同时,坚持生物多样性、相生相促的原则,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群落植物品种配置的多样性,以科学的比例搭配乔灌花草及地被植物,坚持多种树、种大苗树的原则。以种树作为园林建设的主抓手,全面推进“植树增绿”工程,多种大苗树,不移或尽量少移大树,不种“断头树”。
2
城市道路与绿化同步
目前,我市坚持道路修到哪里绿化跟到哪里,重点实施了以生态林荫为主的道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全面推进“植树增绿”。一方面营造四季植物景观工程,通过在绿地点、线、面上集中,规模化栽植观花、色叶乔木与灌木及开花地被,在季相上形成我市特有的四季园林景观。另一方面,按照高标准、大绿量、多植树的要求,对中心城区迎宾大道、客家大道、长征大道、赣江源大道、八一四大道、五洲大道、瑞金路、飞翔路等10条道路实施绿化带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同时对赣州环城高速东、南、北3个出入口,国道出入口,中心城区15个节点景观绿化实施提升改造工程,对6处空荒地实施了绿化整治。通过建设结构合理、层次丰富、季相明显和景观多样的复层植物景观,达到中心城区绿化“空间大起来、道口绿起来、景观美起来”的整体效果,使中心城区园林景观有较大提升。如今,驾车行驶在赣州各条主干道,犹如置身于一条条景观绿化长廊,初步呈现出“森林城市”的效果。据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我市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建设投资7亿元,共种植乔木50多万株,灌木80多万株,地被植物20多万平方米。今年1月,红旗大道、迎宾大道、赣江源大道、登峰大道被评为江西省林荫路。
3
生态园林城市可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赣州市园林局局长、高级园林工程师朱丽琴认为,完善一个城市的绿地系统,能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污染,促进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环境。在调节小气候,节能减排方面,道路林荫化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温度,从而减少车载空调的使用,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2010年,赣州园林工作人员曾在红旗大道、文明大道、东胜山路等路段分别进行了温度测试,在晴天最高气温38℃情况下,部分裸露于阳光下的城市主干道路面地表温度高达64.7℃,而在林荫道路上,平均地表温度仅有38.4℃,相差26.3℃。
另一方面,城市园林绿化不仅仅是停留在美化城市层面,它在打造低碳城市,提高环境质量方面,显现出强大的作用。据测定,4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分贝至15分贝,3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分贝至8分贝,4.4米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研究表明,森林蓄积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所以,种树就是固碳,绿化就等同于减排。
同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代表了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长期来看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目前,广东、上海等许多发达城市均在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转型,其中以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为主要产业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远远高于传统工业,而包含生态旅游、金融商务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非常注重绿地与公共开放空间品质。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就是以最直观的手段改善城市生活工作环境的品质,它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绿化、美化与城市的建筑、自然景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统一,彰显出城市的个性,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4
建设山水共生的宜居城市
目前,赣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构建特大城市,建设绿色生态赣州”的城市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打造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成为赣州中心城区“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建设目标之一。我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为:“三面环山、三水绕城,东西导风,南北透绿;绿圈环绕,绿带镶嵌,绿心居中、绿斑均布。”最终形成山水、建筑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生态宜居城市。
围绕着这些目标,我市注重整个城市大环境绿化生态效益,将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的,规划建设马祖岩森林公园、峰山自然生态区等风景林地及近郊公园,形成广阔的森林生态景观,以此构成整个城市的背景色和城市氧源地。同时,由峰山、马祖岩等三山以及西侧农田水系构成了城市大绿圈,重点利用三江六岸、道路防护绿地形成组团之间的绿化隔离带。以赣州城市中央公园为“绿心”,综合性公园绿地为节点,多个社区、专类公园、街旁绿地为基础,构成300米至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的公园绿地体系。
在规划布局方面,我市将以中心城区的自然山、水、林、城的生态资源为基础。建设以城市规划区内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公园绿地、农田、林地、水域等生态资源等为主的多斑块生态环境;在主要道路沿线开辟生态绿色廊道,连接城市的斑块生态绿地及城市周边的自然山林生态资源,将生态引入城市,完善城市生态系统。逐步建立城市中多层次、多类型“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空间网络。规划形成“一心、双环、三带、多斑”,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生态和谐的山水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根据规划,到2020年,赣州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将超过12平方米,绿地率大于45%。新城区公园绿地服务区域比率大于97%,老城区公园绿地服务区域比率大于60%,实现“千古宋城、生态宜居”的城市景观风格的规划目标。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