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葛爱峰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9日
本报记者 葛爱峰 郑州报道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河南省拨付8.5亿元资金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此后三年的时间,当地担保公司的数量在繁荣的民间借贷促进下遍地“开花”,达到上千家,同时也出现了虚假注资、高息吸储、违规放贷、超额担保等问题。
“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短时间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信用担保和民间借贷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救命稻草。”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向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井喷式”增长加剧同行恶性竞争,再加上相关部门监管薄弱,担保行业乱象很难避免。
银监会警示人人贷风险
也因此,河南对于担保行业自兴起以来开始的最大规模的行业大“洗牌”也从去年年底开始拉开帷幕,而其核心就是从备案制到许可制转变。
一位专业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已经向260多家担保机构颁发了经营许可证件,每一家每一个经营许可证都要经过严格论证,非常严谨,整顿工作可能要到今年10月下旬。”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小企业服务局副局长张树岭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由于有注销的和发证的公司,每天数字都在变化,所以没有办法告诉你准确的发证数据;只要没有群众举报的已经公示的企业都已领到经营许可证,即使有群众举报的,我们也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核实后具备发证条件的也会及时发证。”
乱象丛生
在河南郑州经三路某路段,大街上担保公司宣传广告和路边散发传单的业务员随处可见。在某担保专业网站论坛,随处可见利息2分、3分的诱人广告。
基于这样的融资热情,河南担保行业甚至打造了担保业的“郑州模式”。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担保公司为逐利而违背了“郑州模式”,担保行业潜在风险越积越多。
2011年3月初,作为一家典型的具有“郑州模式”的担保公司,河南诚泰投资担保公司(下称“诚泰担保”)409名放款人共计1.2亿元的投资资金神秘“蒸发”。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