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赣州把握区位优势促大城崛起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温清林 李壮 记者谢若闲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9日

日益繁忙的赣粤高速公路赣州段。(资料图片) 曾正东 摄

  世界企业500强之一的伟创力集团,在赣州建立第一个内地生产基地,从落户到正式竣工投产仅仅用了80多天的时间。

  “从电子工业选址来看,赣州离沿海城市、离IT中心城市路程不远。对于伟创力来说,在内陆地区选择赣州这么一个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方,可以尽享它的地利。”伟创力全球运营及手机和消费事业部总裁弗兰索瓦·巴比亚说。

  通过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海西经济转型发展”“深入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等重大战略机遇,赣州正以日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和纵横捭阖的大开放精神,积极抢抓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力争通过五年努力,确立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城崛起。

  一张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

  “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宋城赣州作为沟通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枢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商贾如云、货物如雨”,成为当时全国36个大城市之一。

  在黄金水道带来了千年荣华之后,赣州也咀嚼了干道旁落带来的百年孤独,在走向复兴的过程中,大交通的崛起势在必行:

  “处于多条交通大动脉上的赣州即将迎来铁路建设大发展时期,赣州将成为中国东南部一个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届时,赣州到南昌、深圳有高铁,到厦门有动车,在1小时至2小时内能通达周边大城市。”赣州市地方铁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市铁路建设办公室主任张波说。

  作为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内地通往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沟通长江三角洲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赣州已初步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京九铁路,赣龙铁路,赣粤高速公路,105、323国道贯穿境内;4C级黄金机场,可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重庆、南京等地;水运1500吨级船舶可通过赣江直达长江各港口及沿海。赣州至深圳、厦门“铁海联运”正式开通。直达香港、澳门公路客运班线开通。昆厦高速公路和赣韶铁路即将全面建成,赣州作为江西“南大门”中心城市和“长珠闽”地区共同腹地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并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中发挥作用。赣州东接福建省、南临广东、西靠湖南,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延伸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优越,未来赣州与“长珠闽”地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在这张徐徐展开的立体交通网中,赣州将依托其交通商贸优势在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地区发挥更大作用,进而在地区竞争中当仁不让地充当排头兵。

  ■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策应:建设昌吉赣客专并争取延伸至深圳,加快鹰瑞梅、赣韶铁路建设,推进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建设城际快速通道和城市连接线,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改造升级国省道和县乡公路;抓好黄金机场扩建和航线加密,建设支线航空枢纽,打造四省边际区域乃至我国东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一个阡陌交通的赣南城市群

  如果把城市化比作一列火车,那么城市规划就是铁轨。轨道的刚性越好,火车头的动力越足,大城崛起的速度就越快。

  虽然中心城区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10年底建成区面积达8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74.26万人,早已步入了大城市行列,然而中心城区的城市规模还不大、首位度还不高、综合竞争力还不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力相对较弱。

  “对于高速成长的城市来说,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同样是人口快速增长,同样是城市面积的大规模扩张,增长模式不一样,运行的效率就大不相同。这就需要当政者用前瞻性、国际化的视野来看待现在选择的城市发展路径。”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廖进球说。

  在赣州的城市规划中,明确赣州在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地区所扮演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角色,这将推动赣州城市的迅速成长。

  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投入上亿元资金,以世界眼光,坚持高水平规划,通过国际招标编制了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设计。

  “城市发展的趋势显示,未来城市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个体竞争,而是城市集群的竞争,城市群、都市区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市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人廖乐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介绍,在过去的数年间,赣州都市区、瑞金都市区和龙南都市区已初现雏形,然而各县市之间还处在各自独立的发展阶段,集群化发展态势还不明显,全市城镇综合竞争力及吸引力还不强。因此,“必须加快编制市域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好市域内各城镇之间的发展关系,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走城镇集群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着力培育壮大三个都市区和赣南城市群,提高赣南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廖乐春说。

  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策应:以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为核心,优化“一核两廊三圈”空间布局,着力推动特大型中心城市和瑞金、龙南都市区建设,支持信丰、兴国、于都、宁都等卫星城市建设,提升赣南城市群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有序推进特大型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促进赣县、南康、上犹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实行快速交通联接、生态屏障隔离、功能合理分工、组团联动发展,力争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全市形成6个城区人口20至50万、5个城区人口10至20万的中小城市。

  一派海纳百川的大开放格局

  近年来,实施大开放战略,不仅使我市成为全省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也使我市产业发展更加协调、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金融环境更加优化。

  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全市累计引进省外资金1048.75亿元,年均增长11.8%,占全省引资总量约五分之一;2006年至201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9.7亿美元,年均增长8.9%,占全省总量的21.3%。近年来,开放型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接近60%,对财税增长的贡献率达30%,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比重达60%。

  为把赣州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第一城”,赣州推出了系列强有力的招商优惠政策和产业指导政策,强化承接载体与平台建设,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商务成本。

  在此基础上,“赣州还需打通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连接,发展储运、配送等现代物流,为投资企业提供更加配套的物流和商贸条件,降低转移企业的物流成本;大力培育本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降低转移企业的配套成本;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为大开放提供资金支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技能培训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结合,建立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民盟赣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孙益仁表示。

  ■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策应:建立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国际惯例同步接轨的发展环境,打造周边省市最具活力、最富商机、最低营商成本的开放高地。加强与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和长株潭经济区的对接互动,发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联动,产业链招商、基地化招商、精细化招商并举,大力承接产业组团式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和大型民企。

分享:

来源: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