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品市场整体呈现触底回升之势,未来“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国内需求继续回升,流动性持续宽裕,通胀预期有所显现。央行调查统计司昨日发布的《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预计,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半年将走稳,存在反弹可能。
从物价景气指数看,央行测算的CPI先行合成指数仍处于下降阶段,近几个月物价水平下降趋势会持续;一致合成指数的预测显示,三季度末CPI会触底。二季度5000户工业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景气指数由一季度的-15.6%收窄至-8.9%,出现较大幅度反弹。
货币信贷极度宽松、资产价格节节攀升,引发通胀担忧。近期召开的央行分支行长座谈会未将防通胀列入下半年央行工作重点,但提出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
宽松的货币供应量似乎与价格走势“脱钩”,货币供应量井喷而物价水平至今未走出负增长阶段。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CPI同比下降1.1%,其中翘尾因素为-1.5%,新涨价因素为0.4%。二季度翘尾因素影响CPI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扩大0.2个百分点。从走势看,CPI同比降幅连续5个月底部震荡;而经央行作季节调整后的CPI,今年前5个月环比一直正增长,6月则负增长。
与此同时,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增速却一路上扬并屡创新高。6月末,M1、M2同比分别增长24.8%和28.5%,比去年末分别上升15.7和10.6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元春认为,货币供应量快速井喷、实体经济增长放慢、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这一反差不仅意味着通胀压力明显存在,而且意味着货币在金融领域“空转”,对实体经济渗透存在明显时滞和低效。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布的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报告认为,资产价格上涨过快但通胀来得较慢,将增加货币政策操作难度。按货币政策传统,通胀出现才会考虑出招。今年货币政策扩张力度远远超过2005年,资产价格上涨速度之快很可能超过上一轮牛市。如果等到通胀出现才调整货币政策,可能错失现行货币政策的“退出”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