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王冬梅 记者陈济才 廖福玲 整理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6日
王根泉(市商务局局长):随着城市框架的不断扩大,建议加强商业网点的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商贸设施,完善功能布局,着力打造一批观光商业街区,建设一批综合商场,培养一批商业市场,打造一批特色街区。在高度重视开放经济的同时,做大做美城市,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杨中茂(市城市管理局局长):赣州中心城区“治脏治乱治堵”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这项工作我们还要深入持久地推进,特别是要解决难点、节点、重点问题。建议要提高城市管理机械化作业水平,抓好赣州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和“数字城管”项目建设,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刘建云(赣南公路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我市提出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这对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将起到重大作用。希望在交通运输方面,强化城市基础支撑,整合运输资源,完善交通网络,提高服务水平,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同时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杨辉勇(市环卫处赣江环卫所所长):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开展赣州中心城区“治脏治乱治堵”等专项行动及不断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改造力度,中心城区的城市面貌和环境卫生条件以及人居环境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加大环卫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大机械化清扫力度。希望新增几座垃圾中转站,从根本上缓解城区垃圾中转站不足的问题,满足城区环卫工作正常需要。
龚建明(市安监局局长):根据赣州的发展情况,赣州的工业发展有新的格局,但是服务功能的不足会直接影响赣州工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建议在繁荣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要加强推进培训、教育、成长等方面的产业发展体系建设,全方位打造壮大产业集群。
黄华(市外侨办主任):要加快网络、无线、数字赣州的跨越发展,建议加大网络赣州的规划,加大信息化的建设力度,增强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度,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
关注民生工程 提高幸福指数
赖俊贤(赣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希望今后5年我市继续按照“民生为本”的理念,以更明确和具体的目标,引领推进“幸福赣州”建设,在财政民生支出比重逐年提高中,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建议要积极推动争取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集中优势力量,通过打造一个或若干个国家级品牌节会来助推这个规划的实施。
许长湖(市司法局局长):目前,中国的民主法治的建设进程正进入新的时代,我省也正在制定依法治省的规划。建议在推进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中,要更加注重依法治市,建设法治赣州。
尹善奎(赣州宏泰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希望政府加大对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组织机构。加大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保障农村公路持续通行能力,使老百姓“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乐跃进(市地税局局长):在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过程中,要确定目标实现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企业数量和目标、从业人员、金融流动的规模、金融资本对接的功能以及金融体制创新等都要做出科学规划。
陈仪珍(市卫生局党组书记):赣州不仅有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而且也具备医疗资源的实力。希望我市着力建设区域性医疗保健中心,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医疗卫生专业人才,更好地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肖平(赣州消防支队章贡区大队大队长):希望政府支持加强消防力量体系建设,健全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健全公共消防安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的经费投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文化强市 推动文化发展
朱新平(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希望加大力度建设和谐精神家园。建议大力发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地方特色文化,新建休闲娱乐的设施场所,以加强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来推进赣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钟家伟(市文广局局长):与先进地区比较而言,赣州的文化仍然处在欠发达、后发展状况。希望瞄准目标,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以此为我市基本确立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以及建立“区域性旅游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邵滢(赣南师范学院教授):在科研方面,市里非常重视发挥驻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推进钨、稀土、脐橙等的研究;同时,高校在地方文化产业的传承、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园区、大学生创业园等的建设,可以采取市校联合的方式,建立一些科研基地。
李诒芸(市旅游局党组书记):建议围绕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的战略目标,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整合发展,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集群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