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韩玮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5日
如今,远在罗马尼亚,中国生意人几乎不做生意,只做借贷。这是9月初温州恒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伟健从几名罗国朋友口里听到的消息。他们问道,月息1分以上,年回报至少12%,这样的生意能做吗?
"可以。"一名从外地来温州收捡废品的妇女告诉记者,她把老家父母卖玉米、黄豆积攒下的钱一股脑儿借给了龙湾区"百乐家电"的女老板郑珠菊,月利1分5厘。不仅如此,据披露,今年初至8月底,共有64家上市非金融企业参与了委托贷款,总额达到169亿美元,较去年增长38%。
这样一种迹象正被逐渐证实:从拾荒者到上市公司,无论是银行贷款、自有资金还是个人储蓄,抑或是老人的养命钱,种种资本正涌入高利贷行业。"一般,担保公司从私人手里拿钱的价格是月息1-1.5分,放出去达到4-6分(年利率为48%-72%)。"黄伟健说。
郑珠菊是接盘者之一。目前,她已携上亿巨款潜逃,被温州市龙湾区公安局网上通缉。而近来,这样的"跑路者"渐多,坊间传言更称,温州市下辖的一个镇中,已有5人因借贷链断裂而自杀。
几乎无人不知,高利贷,高风险,但这一"走钢丝"的游戏为何能够掀起全民风潮,甚至连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亦跻身其中?
谁在放高利贷?
就如一部电影名字所说,金钱永不眠。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鲜血;资本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逐利也是温商金灿香的想法,6月底,因货款回笼,他手头有了一笔闲钱。若是以往,金老板几乎肯定会购入一套房产,他认为,只要熬过近期,楼市的未来依旧光明。只是,他被限购了。楼市,入不了;股市,不景气,金灿香告诉记者,可供选择的出路只有两条,投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或者借出去。
8月中旬,胆大的金灿香把大部分资金交给了担保公司,月息1.5分。"民间投资不是愈发旺盛,而是谨慎。"老金纠正了记者的说法,他认为,如今的温州,借钱不如过去容易,如果借款人没有土地抵押或者信得过的人作担保,很难筹到钱。这反倒让他有了安全感。
"持有现金的人害怕通胀,害怕贬值,这是主要的冲动;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主发现实业难有突破后便转道做金融。如果投放高利贷,而且对方如期偿还,那么,20%-30%的年回报率足以让实业望尘莫及。"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分析道。
与此同时,"没钱人"也开始玩起了"钱生钱"的游戏。据报道,在东南沿海一带,由于公务员容易获贷,不少人便从银行将资金廉价贷出,再高息转给担保公司,赚取利差。而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则发现,一些银行的内部人士干脆自己开起了担保公司,先杜撰实业的名头将钱贷出,再以翻倍的利率出借。
"民间借贷正从江、浙等沿海省市蔓延至山西、内蒙古等内陆地区,而参与者也从制造业扩展到商贸流通领域,甚至是普通家庭。"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告诉记者。
实际上,这些只是高利贷市场上的"散户",真正的大玩家隐于背后。据统计,截至8月31日,今年共有64家上市公司发布委托贷款事项公告117则,涉及额度169亿美元。其中,15家企业放款的年化利率逾10%,另有20家超过了同期的银行贷款利率。
比如,8月29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其已于23日将自有资金6000万元委托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贷款,年利率为24.5%,按季付息。这使得时代出版跃居"涉嫌投放高利贷的35家上市企业"之首。
而这一趟"浑水"里还有国企的身影。英国《金融时报》称,扬子江船业、中国移动、中石油、中铁股份以及中粮集团旗下的房地产子公司都是隐在深处的"放贷机构"。
在何志成看来,大型国企之所以得以这么做,是因为利用了某些政策优惠,并钻了银行监管不严的空子,其凭借基础设施项目,从银行拿到了利息极低甚至免息的巨额贷款。
"这一局面是由'双轨制'金融体系所决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告诉记者,在中国,非体制内企业的融资成本一直较高,即便资金面宽松时,其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也达到15%,而目前信贷从紧,这一数值可能接近20%-30%。与之相对,体制内企业却长期享受基准利率,此种体制决定了后者必然有套利的行为。
"目前,体制内企业资金宽裕,这部分'闲钱'通过银行表外业务的方式,比如委托贷款、银票,借贷给体制外企业。而很大程度上,体制外企业一直靠'漏损'效应获取资金,即体制内企业廉价融资,再向外传递、输送。"刘煜辉说。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