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早晨,央行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货币信贷运行情况,并称“货币信贷迅速增长 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与“一季度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相比,此次央行用“迅速”替换了“快速”一词。
二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79万亿元,其中50%以上的增量在6月份完成。6月,中长期贷款的增量为7781.31亿元,占比超过60%,表明政府投资项目对银行信贷的直接拉动作用。而当月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的增长1883.3亿元,超过此前两个月的总和,似乎显示房地产市场再度回暖。在放出7.37万亿的巨量之后,下半年银行信贷何去何从?
7月15日傍晚,交通银行 (60132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研究部发布报告称,下半年,资本金调整、政府投资项目继续推出,以及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这三个因素将推动贷款继续保持高增长。但考虑到中央投资项目有所减少,且中小银行在经历快速放贷后可能面临资本充足和存贷比约束,多数银行已完成全年放贷目标,增量绝对额会有所下降,预计全年新增贷款8.5万亿-9万亿。
7月15日,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刘鸣镝在记者会上称,预计中国内地今年全年新增贷款将达到9至10万亿,且由于市场需要贷款以促进经济发展,下半年贷款增长只会出现微调。
而银行间市场人士称,7月14日,央行已动用了定向票据的“惩罚”措施,“打击面”或达到10家银行。
中长期贷款增量占六成
与一季度末相比,6月份1.53万亿的信贷增量在主力、期限、投向等结构方面可谓“求同存异”。
首先,主力更换。3月份,四大行是信贷投放的绝对主力,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高达9942.7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下同)为4061.4亿元。6月份,四大行让位于其他商业银行,当月四大行人民币贷款增量为4967.2亿元,其他商业银行为5353.5亿元。
其次,在6月份1.53万亿的人民币信贷增量中,短期贷款占比近1/3,与3月份相当。而连续观察3、4月份的短贷走势,可以推断,短贷的增量中有一定的“冲高”因素。
6月,中长期贷款的增量占比超过60%,为7781.31亿元。交行研究部表示,受政府主导投资项目的继续推动,当月新增对公中长期贷款7742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4257亿元和6140亿元,成为当月信贷猛增的原因之一。
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的增长同样抢眼。6月份的增量为1883.3亿元,超过此前两个月的总和(4月份为877.73亿元,5月份为992.76亿元)。对于居民户贷款的大增,交行研究部的解释为“受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交易活跃的影响”。以上海为例,6月份新增个人住房贷款127.1亿元,创单月增量历史新高,同比多增100亿元。
7月15日,一位地方金融官员指出,从投向结构来看,政府背景贷款依然是各行关注的重点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更多选择中小银行。原因有二,一是对于基建类项目贷款,大行已经吃饱;二是后介入此类贷款的中小银行,条件更为宽松,而先期进入的大行,依然坚持原有的贷款条件。
此外,二季度房地产市场复苏,令一些银行对房地产贷款(包括个贷和开发贷)有了重新认识。地王再现江湖,“没有银行的支持,怎么可能?!”前述地方金融官员直言。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二季度,一家大型上市银行广东某支行专门开展了一项针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竞赛活动,目标是新增一定的房地产项目贷款,并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5月下旬,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其中,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这一政策出台后,开发商反应迅速,报上来一大批房地产项目。”一家股份制银行授信审批人士称。
不过,多位银行信贷人士称,中小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倾注的热情似乎更大,信贷策略调整很快,而大行相对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