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全国住房面积销售增速高达40%~50%,销售规模已超2007年最高水平;上半年投资增长速度高达33%,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一系列的数据都在向世人展示:中国经济已进入复苏的拐点。但是伴随经济的复苏,央票回购利率不断攀升,二手房贷或将收紧等迹象已开始刺激人们的神经。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经济复苏的步伐越来越快,央行收紧“钱袋子”的举动也将渐行渐近。
经济复苏已达成共识
7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2%,已连续第四个月超过50%这一“牛熊分界线”,显示制造业回升趋势明显;此外,一个最被看重的经济先行指标更增强人们的信心。国家电网数据显示,6月下旬发电量增幅高达7%,6月份单月发电量同比实现3.6%的增幅。6月发电量正增长符合此前预期,但比5月份-3.5%同比增幅高出6个百分点,如此“强劲反弹”甚至出乎最乐观人士的预料。
值得关注的是,业界对中国经济复苏已成共识,但对其复苏路径仍存较大分歧。
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触底将呈V型反弹,全国GDP增长8%可期。但悲观的看法也似乎很有市场:经济仍有“二次探底”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境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局限性。如被市场寄予厚望的房地产和汽车目前只是虚假繁荣,存在泡沫,无法担当启动内需经济的新引擎,未来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对此,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我对今年宏观经济短期观点是比较乐观,今年保8应该问题不大,我相信接下来的数据,会一个比一个要快。第一季度是6.1%,第二季度我觉得能达到7.4%,第三季度会超过8%,第四季度接近9%。
货币紧缩信号已发出
经济持续复苏的苗头初现后,一直为外界所担心的收缩流动性已开始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本周二,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进行了900亿元28天正回购操作,同时还进行了800亿元91天正回购操作。其中28天正回购利率从0.95%升至1%,再度上升5个基点;91天正回购利率从1%升至1.05%,同样上升5个基点。这在一些机构看来,央行继续提高回购利率、回笼货币,是在试探性地收紧流动性。同时,引人关注的是暂停了8个月的一年期央票恢复发行,发行量为500亿,虽然力度比较温和,但回收资金信号比较清晰。周二A股回调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资金面紧缩的预期。
此外,周三上海、杭州等地又传出二手房贷缩紧的消息。广州市房地产界人士更透露,业内盛传央行将统一口径,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款标准,目前的外紧内松做法将被叫停,此举再次引发了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招行等银行龙头都放量下跌,盘中跌幅一度高达4%~5%。
对此, 国投瑞银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綦缚鹏告诉记者,三季度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就是流动性推动力会减弱,外界以及资本市场都会提前有流动性缩紧的预期。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则指出,下半年资金面压力来自多个方面:首先经历了上半年信贷的放量,预计信贷和M1增速在6月末创出年内高点后,下半年将略有回落;同时随着宏观经济好转,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存在转向的预期。而央行正回购利率和央票发行利率的上扬,可能意味着资金面过度宽裕的局面发生转变。
观点
短期内不必担忧流动性
哈继铭分析指出,预计下半年信贷增速下降,但今年银行信贷新增将超过7万亿,甚至到10万亿,这在规模和量上有一定的保证。此外,银行贷款短期内大幅下降也不可能,因为上半年巨量放贷中项目投资比较大,其工期长,贷款时间存在连续性,因此在客观上决定未来信贷急速下降并不现实。
央行的数据也证实了业内对流动性的乐观预期。央行8日提前公布了6月份的新增信贷数据: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万亿元,仅略低于3月份时1.9万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据此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已经达到7.36万亿。
对上半年经济走势判断最为准确的高华证券也指出,市场对6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0万~1.2万亿元的预测过于保守,事实上,下半年非国有企业的贷款需求强劲而且正在变得更加强劲,同时政府支持的投资项目将会继续陆续实施,而不会在年初短暂的大幅增长之后大幅减少。
通胀预期升温明年不排除加息
业内普遍认为,流动性短期内不会扭转,但持续时间能有多长却存分歧。前交银基金投资总监李旭利曾告诉记者,判断货币政策转向的标准是中国经济何时确定真正持续复苏,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CPI何时能转正,因为这是经济通缩转向通胀的标志,一旦经济确认进入通胀周期并达到一个峰值,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变成紧缩,利率将由减息转为加息。
哈继铭告诉记者,今年11月份CPI将由负增长改为正增长,因此货币政策可能会在四季度发生微调,但调整初期不发生180度转变,更多是窗口指导等行政措施以及增加央票发行量回笼资金。他还预计,央行祭出加息利箭还需时日,最早也要等到通胀事实已形成的明年。
哈继铭分析,作为全球新兴市场龙头的中国,通胀会比欧美来得更早。因为发展中国家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反应更为明显,中国投资增速非常快,PPI中水泥等生产资料价格受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较大,因此通胀将会明年就会形成。
哈继铭预计,如果大宗商品温和上涨的情况下,中国明年通胀率将达到3.5%,如果大宗商品激烈上涨,明年通胀率有望达到5%,一旦通胀率达到5%,负利率环境较为明显,加息势在必行。
市场
内需是下半年投资主线
对于资本市场,经济复苏一直是业内关注的主题。银华内需精选股票经理齐海滔告诉记者,国际经济的缓慢恢复对中国出口企业并不会形成很大的拉动,因此短期内中国经济要保持高增长必须在投资和需求这两条线着手,业绩提升将主要体现在围绕政府加大投资和刺激消费这两条线上的行业和公司。在外需减弱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已经迫在眉睫,消费以及由此引发的投资需求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维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他建议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内需增长行业,即受益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从而自然产生消费需求的行业,比如食品饮料、房地产、汽车等;其二是内需服务行业,即为内需增长提供配套服务的行业,比如金融服务、公用事业、信息服务等;其三是内需拉动行业,即受内需增长和内需服务拉动的配套上游行业,比如采掘、化工、机械设备等。
短期内不必担忧流动性
哈继铭分析指出,预计下半年信贷增速下降,但今年银行信贷新增将超过7万亿,甚至到10万亿,这在规模和量上有一定的保证。此外,银行贷款短期内大幅下降也不可能,因为上半年巨量放贷中项目投资比较大,其工期长,贷款时间存在连续性,因此在客观上决定未来信贷急速下降并不现实。
央行的数据也证实了业内对流动性的乐观预期。央行8日提前公布了6月份的新增信贷数据: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万亿元,仅略低于3月份时1.9万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据此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已经达到7.36万亿。
对上半年经济走势判断最为准确的高华证券也指出,市场对6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0万~1.2万亿元的预测过于保守,事实上,下半年非国有企业的贷款需求强劲而且正在变得更加强劲,同时政府支持的投资项目将会继续陆续实施,而不会在年初短暂的大幅增长之后大幅减少。
通胀预期升温明年不排除加息
业内普遍认为,流动性短期内不会扭转,但持续时间能有多长却存分歧。前交银基金投资总监李旭利曾告诉记者,判断货币政策转向的标准是中国经济何时确定真正持续复苏,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CPI何时能转正,因为这是经济通缩转向通胀的标志,一旦经济确认进入通胀周期并达到一个峰值,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变成紧缩,利率将由减息转为加息。
哈继铭告诉记者,今年11月份CPI将由负增长改为正增长,因此货币政策可能会在四季度发生微调,但调整初期不发生180度转变,更多是窗口指导等行政措施以及增加央票发行量回笼资金。他还预计,央行祭出加息利箭还需时日,最早也要等到通胀事实已形成的明年。
哈继铭分析,作为全球新兴市场龙头的中国,通胀会比欧美来得更早。因为发展中国家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反应更为明显,中国投资增速非常快,PPI中水泥等生产资料价格受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较大,因此通胀将会明年就会形成。
哈继铭预计,如果大宗商品温和上涨的情况下,中国明年通胀率将达到3.5%,如果大宗商品激烈上涨,明年通胀率有望达到5%,一旦通胀率达到5%,负利率环境较为明显,加息势在必行。
市场
内需是下半年投资主线
对于资本市场,经济复苏一直是业内关注的主题。银华内需精选股票经理齐海滔告诉记者,国际经济的缓慢恢复对中国出口企业并不会形成很大的拉动,因此短期内中国经济要保持高增长必须在投资和需求这两条线着手,业绩提升将主要体现在围绕政府加大投资和刺激消费这两条线上的行业和公司。在外需减弱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已经迫在眉睫,消费以及由此引发的投资需求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维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他建议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内需增长行业,即受益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从而自然产生消费需求的行业,比如食品饮料、房地产、汽车等;其二是内需服务行业,即为内需增长提供配套服务的行业,比如金融服务、公用事业、信息服务等;其三是内需拉动行业,即受内需增长和内需服务拉动的配套上游行业,比如采掘、化工、机械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