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6日公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9)》表示,将努力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需要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SDR)的作用,由IMF集中管理成员国的部分储备,增强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维护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能力。
报告同时强调,应强化中央银行救助职能,建立危机快速反应机制。必要时扩大中央银行可救助金融机构的范围,并赋予中央银行相应的监管权。
代替美元是最核心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表示,用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代替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最核心的问题。
余永定说,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是导致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不稳定、不平等和通缩倾向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
据悉,余永定是联合国国际货币与金融改革专家委员会成员。该委员会今年3月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国际货币与金融改革方案。他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为了维持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美国必须通过贸易逆差满足其他国家对美元的需求。随着全球对流动性的需求增加,美国的外债越来越多,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出现动摇,因此造成美元汇率的波动。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推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他国家担心其外汇储备可能贬值,这进一步加剧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局面。
主要障碍是政治考虑
美国向其他国家输出货币,但是从其他国家获得了实际财富,这是现有货币体系不平等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大量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商品、资源积累外汇储备,这些储备中很大一部分被用来购买美国的国库券。相对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获取的收益,发展中国家购买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较低,而美元本身存在着随时贬值的危险。
余永定认为,货币体系改革在经济和金融方面都是可行的,目前的主要障碍是发达国家的政治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