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叶伟贤 廖翠霞 记者陈济才 温居林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7日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加快次中心城市建设
谢宝河(龙南县委书记):龙南将紧紧围绕次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和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转型发展,率先发展,努力建设经济发展强县、宜居宜业新县、文化旅游大县、和谐平安名县,打造幸福龙南,实现撤县设市,加快建成赣南次中心城市和赣州南部核心经济区。
建议市委采取适度非均衡发展策略,在政策优惠、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用地指标等方面对次中心城市予以倾斜,推动赣南城市群加快崛起。在产业布局方面,要实施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策略,同时,高度重视、完善“飞地工业园”税费政策等机制体制,真正引导同类企业和配套企业向特色园区集聚,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赣南产业集群。
薛强(全南县委书记):建议加大力度建设赣州区域性文化和教育中心。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主要因为赣州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以及宋城文化等积淀都十分深厚,而且文化将在今后区域发展综合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也非常必要,非常有优势,因为赣州不但是一个人口大市,而且教育资源很丰富,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较高,拥有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等一批优秀的高等院校,在全省和周边地区都有较强的优势,这为我们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陈阳霞(定南县委书记):要更加突出区域性工业经济板块的打造。即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对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整合相关县(市、区)资源、交通、区位等要素,打造和构建若干个区域性工业经济板块,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块状经济,进而促进全市工业经济的做大做强。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钟思勇(全南县金龙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统筹城乡发展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建议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顶层设计方面,大胆探索,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出台户籍改革、产权制度、金融改革、土地流转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方案,从根本上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的“赣州模式”。
马爽(全南县妇联主席):建议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力量,把工作重心放在村、社区、企业,通过创新开展妇女儿童等工作,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促进家庭和谐,同时,加大力度扶持群团组织力量,帮助群团组织更好地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
何新平(定南县龙塘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要创新社会管理。我们无论是打破自然村村级界限,还是涉及中心村建设,要让社区建设好,一定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赣州
钟志平(全南县财政局局长):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赣州,在保护章江、贡江源头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他主要支流,建议建立全方位的生态机制和共建共享机制。
赖康勤(定南县政协副主席、老城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建议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力度,加强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江树华(龙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赣州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客家围屋就是非常具有震撼性的旅游资源。建议尽快启动以龙南县为主的客家围屋申遗工作,支持龙南规划建设以客家围屋为核心的旅游综合开发,从而带动全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激发党员干部的热情
许锐(龙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稿)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实事求是、鼓舞人心。建议把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作为重点写入报告,在报告中增加在“两新”组织中加强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对“两新”组织的影响力和对党员的凝聚力,搭建活动平台,创新活动载体,确保“两新”组织真正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上发挥作用。
黄伟群(龙南县程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我是一名来自乡镇的基层代表,我建议建立基层党员干部帮扶机制,加大农村年轻党员和困难党员的技能培训力度,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发展经济,解决他们自身生活困难的同时,使他们成为农村农民致富的领头羊;同时,伴随着物价的提高,农村村干部待遇有待提高,以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