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连日报 作者:邵海峰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5日
近日,我市的一家小企业东海食品有限公司如愿地拿到了他们急需的100万元贷款。不过,贷款的来源并非是大银行,而是甘井子恒通小额贷款公司。“从我们提出贷款申请,到拿到贷款,只用了1天时间。”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高效率赞不绝口。这是大连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和“三农”、助力破解融资难题的一个缩影。记者昨天从大连市金融发展局获悉,仅仅经过不到3年,我市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就异军突起,数量已经达到45家。“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增了6家小额贷款公司,到今年年底有望突破50家。”市金融发展局监管处负责人杨奇告诉记者。
数量、规模、质量齐头并进
来自市金融发展局的数字很有说服力:截至6月末,今年我市小额贷款公司已发放小额贷款1436笔,共计40.2亿元,是去年同期发放额的1.93倍。
壮大的不仅仅是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还有规模和质量。我市已开业45家小额贷款公司,都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其注册资本总计达到36.03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20.08亿元,贷款余额33.07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1.24亿元,各项指标分别占全省25.74%、38%、34.55%和40%。试点之初,我市小额公司注册资本金分别为3000万元至1亿元不等,而发展到现在,不少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有了大幅提高。以目前我市最大的小额贷款公司中山锦联小额贷款公司为例,目前,该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已由当初的1亿元增加到3亿元。由于资金周转使用率高,该公司今年前7个月的累计贷款额已经达到8.69亿元。从风险管理来看,目前,我市小额贷款公司令人可喜地保持了不良资产率为“0”,而贷款的回收率则达到了100%。
政策支持打开民间融资大门
我市小额贷款公司的成长之所以如此迅猛,绝非偶然。从大背景来看,这一新生事物是随着中国民间融资“破冰”的大潮应运而生的。2008年12月31日,辽宁省首批4家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市破茧而出。当时,我市金融业人士这样评价:这是大连市发展完善民间融资体系的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长期以来,民间金融渴望走向阳光,真正地合法化,而小额贷款公司的推出恰恰给民间融资打开了一扇大门。从去年年底开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开始紧缩,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银行融资进一步收紧,而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多是自有资金等原因,小额贷款公司基本不受宏观政策影响,同时,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始终旺盛的资金需求给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而小额贷款公司自身机制的灵活、我市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给予的鼓励和支持等都是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市迅速成长壮大的原因之一。
记者 邵海峰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