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 >> 正文内容

揭秘8月众行业内幕 神话泡沫接连破裂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胡潇滢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1日

    编者按: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资本市场总是不缺乏隐瞒和欺骗,造假上市、违规交易的不断出现挑战投资者的神经。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监管部门重拳出击,查处多个违规案例,例如号称“银广夏第二”的紫鑫药业、卷入内幕交易的劲嘉股份、不服从航空管制的吉祥航空,以及发生漏油事故却依然“牛气冲天”的康菲公司等。在8月,这些公司都引起了监管��。”事实证明,预期错误将令投资者损失惨重,美好的预期也可能成为泡影。

    莱宝高科虽然不是业绩变脸,但是由于增速未能达到预期而造成基金的集体砸盘,其证代便十分不忿的认为,机构理所当然的把预期调高,所谓的预见业绩都是“忽悠”。证代此言初听刺耳,仔细想想颇有道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投资者对有业绩陷阱的公司都应尽量回避。

    例如巴菲特,我们都知道他不愿意购买科技股,其原因就是无法预测公司前景。虽然这一观点历来遭到质疑,但是科技类上市公司业绩波动幅度之大,的确令人意外。虽然巴菲特曾经错过了微软,但是如今的微软市值早已大幅下滑,取而代之的是苹果,未来谁又能保证苹果永远占据着那个位置呢?

    综观股市20年历史,业绩多年来保持稳定上升的公司少之又少,而股价稳定上升的同样凤毛麟角。所以,在股市投资者要擦亮眼睛,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预测的准确固然值得庆幸,预测失误也应该保持平常心,从长期看待公司的发展。

    ◎本月重磅

    上市公司中报收官

    谁在裸泳、谁在潜泳答案揭晓


    事件回顾:上市公司2011年半年报披露终于在八月的最后一天谢幕,根据统计,沪深两市共有2244家上市公司披露半年报,共实现营业收入10.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7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943.30亿元,同比增长22.31%。

    一月来,多家上市公司出现业绩变脸的情况,令投资者损失惨重。例如新民科技4月19日预计“净利润净增60%~90%”然而在中报披露前却突然将业绩修正为下滑15%~35%,而汉王科技业绩变脸速度之快也令人咋舌,半年里从盈利1亿元变成亏损5000万元左右,

    点评:上市中报业绩披露收官,谁在裸泳、谁在潜泳答案揭晓。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A股炒的不是基本面,是预期。”事实证明,预期错误将令投资者损失惨重,美好的预期也可能成为泡影。

    莱宝高科虽然不是业绩变脸,但是由于增速未能达到预期而造成基金的集体砸盘,其证代便十分不忿的认为,机构理所当然的把预期调高,所谓的预见业绩都是“忽悠”。证代此言初听刺耳,仔细想想颇有道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投资者对有业绩陷阱的公司都应尽量回避。

    例如巴菲特,我们都知道他不愿意购买科技股,其原因就是无法预测公司前景。虽然这一观点历来遭到质疑,但是科技类上市公司业绩波动幅度之大,的确令人意外。虽然巴菲特曾经错过了微软,但是如今的微软市值早已大幅下滑,取而代之的是苹果,未来谁又能保证苹果永远占据着那个位置呢?

    综观股市20年历史,业绩多年来保持稳定上升的公司少之又少,而股价稳定上升的同样凤毛麟角。所以,在股市投资者要擦亮眼睛,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预测的准确固然值得庆幸,预测失误也应该保持平常心,从长期看待公司的发展。 

    ◎八月揭秘

    24亿律师费惹风波

    锦湖轮胎被揭露召回的台前幕后


    事件回顾:由于央视3.15晚会曝光了锦湖轮胎大量加入返炼胶的事实,使得锦湖轮胎一时成为千夫所指,此后,历经几次的态度转变,锦湖轮胎从拒不认错到改变态度并制定了召回计划。

    时隔五个月,当初负责代理锦湖轮胎危机处理的律师黄进,向锦湖轮胎索要24亿律师费,并且向媒体爆料,将锦湖轮胎风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一揭秘。例如,最开始被爆出问题,始于锦湖轮胎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导致;锦湖轮胎为了躲避处罚,将节假日生产的轮胎设为召回的批次等等。

    点评:返炼胶事件风波未停,律师费纠纷再起。从3月至今,锦湖轮胎在面临铺天盖地的质疑时,一直很淡定。当央视、国家质检总局、消费者异口同声认定锦湖轮胎存在的质量问题,对锦湖进行口诛笔伐、收回3C认证之时,锦湖轮胎咬紧牙关,声称没有质量问题。当最终不得不召回的时候,又打着擦边球找个节假日作为召回的批次。

    事实上,锦湖轮胎之所以敢如此对待消费者,与国内相关标准的缺失,和国家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有着直接的关系。国家质检总局建立起完善的监管和处罚体系,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煤贩子揭露掺假煤真相

    倒卖利益链上长“毒瘤”


    事件回顾:自8月2日起,《证券日报》连续刊登记者调查系列文章“聚焦煤贩子系列报道”,对买家、煤贩子、个体运输商之间的关系、盈利模式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攀附在煤炭流通市场的寄生者煤贩子的形象已然活灵活现,并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每逢电力供应紧张,煤炭价格必会顺势上涨。如此,诞生出了煤贩子这个特殊的行当。煤炭又被别称为“黑金”,围绕“黑金”衍生出诸多利益群体,煤贩子和专门搞煤炭运输的个体户就是中间两大群体。通过详细介绍运送一车从山西拉出来的煤到山东,中间经历的各种问题,煤炭价格为何居高不下,谁在煤炭顶牛中获利,这些行业内幕,被一一揭开。

    点评:“黑金”两个字很好的说明了煤炭行业存在的暴利现实。也正是由于暴利,使得这条巨大的利益链上长出了“毒瘤”。说其“毒”,由于卖煤必须通过煤贩子,“违规”就遭“修理”,“守规”则无奈接受“扒皮”。其“毒”之二在于黑心掺假。只要是黑的都能加进去,煤矸石、炉渣和水等等成为上等“添加剂”,煤贩子掺煤矸石和炉渣利润率竟高达900倍,赚取黑心钱,可谓登峰造极。其“毒”之三在于部分官商的相互勾结。一车煤卖出双倍价,背后是煤贩子与厂商领导“打招呼”。

    然而,煤贩子何以能堂而皇之“盘踞”地方多年,而又如此胆大妄为?

    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即行业繁荣暂时遮挡了这些“丑陋”。近十年来,煤炭价格是一路风风火火,攀高不止,煤炭也因之有“黑金”之说,行业的繁荣让行业的隐患被遮盖了起来。只要是隐患,不及时排除,也许哪一天就会突然爆发,等爆发的时候再排除,就只能在忙乱中吃后悔药了。

    “煤电顶牛”已成惯例,吵嚷不止,煤价走的太快了,煤炭企业肥得流油,发电企业则瘦的要死,这并非健康的公平之举,在市场煤和计划电的管理模式下,困局破解无门。煤价高企,带来的不止煤贩子,还有这些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让这个行业发展慢下来,不断去化解存在的系列问题,似乎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了。

    ◎监管之眼

    “参王”紫鑫药业走下神坛

    造梦神话何时休?


    事件回顾:今年上半年,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325%。与业绩大增相呼应的是,紫鑫药业股价一路飙升,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暴涨了300%。期间,公司成功高价增发,再融资10亿元。

     7月初,一封举报信列举了紫鑫药业从事人参业务的7家贸易公司的注册时间和股东构成,并指出公司可能涉嫌通过这些空壳公司完成人参业务的“空买空卖”行为。

    随后媒体纷纷跟进,紫鑫药业“造假门”不断升级。对此,紫鑫药业连发两篇澄清公告,全然否定了举报信的相关内容,称公司“董监高”以及在册员工均与报道中提及的人参贸易公司无关,公司财务数据真实、客观,并不存在业绩虚假情况,公司已就此事报案云云。

     8月,紫鑫药业两次停牌,发布澄清,并且董事长郭春生称因人参贸易触动了韩国人的利益而遭到举报,公司正因此被多个政府部门调查。

     8月24日,紫鑫药业公告称公司、相关各方及有关部门正在就报道所述信息进行调查核实。

    点评:中国的证券市场上一直不乏“造梦者”。用财经评论家叶檀的话来说,就是“一家僵尸公司,鼓励了千万家僵尸公司茁壮成长”。

    从银广夏到紫鑫药业,涉嫌造假案例的一再发生,让A股市场的投资者苦不堪言。在这个只能靠概念炒作的市场中,靠价值投资和调研取证来进行分析的投资者都是理想主义者。之所以在银广夏之后仍然能出现一个翻版,这与A股市场对于造假的纵容密不可分。“包装上市”已不再是令人惊讶的字眼,虚报财务数据也成为能够容忍的字眼,因此,当紫鑫药业“皇帝的新装”被揭穿时,有人欢喜有人忧。

    “造假”这一顽疾造成中国公司在国外信誉的全面折价。中国概念股在海外遭遇猎杀,不可否认其中有国际投行做空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却是中国公司本身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造假问题。

    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培育出微软、苹果这样的伟大上市公司,为什么国内的很多上市公司总是惧怕出现在荧光灯下,所有的一切都值得中国的企业家思考。

    错误的发生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发生后仍然无法纠正。值得庆幸的是,紫鑫药业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监管层注意,虽然与银广夏一样,是在媒体进行了详尽的披露后,监管部门才走到台前,但是迟到的监管,总比空白要值得期待。

    康菲公司面临诉讼赔偿

    道歉迟来两个月依然牛气冲天


    事件回顾:  在蓬莱19-3油田B平台、C平台相继于6月4日、6月17日发生石油泄漏事件两个多月后,作业方康菲中国终于正式道歉了。8月19日,康菲中国在其网站公开发表致歉信,称对漏油事件真诚地表示歉意,并将承担其责任,做好渤海湾的安全、环保和清理工作。

    近三个月里中国国家海洋局同康菲公司八次约谈渤海漏油事故,协商无果。主要责任方美国康菲公司事故处理进展缓慢,后续处理的前景尚不明朗。

    中国将依法向事故责任方提起海洋生态损害索赔诉讼。据悉,国家海洋局的律师团队近期将产生。对此,有律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落实各方面证据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同时,绝不可能只对康菲公司作“廉价”处罚就解决这次事故。

    点评:康菲终于就渤海湾漏油事件道歉了,虽然迟到了两个月,虽然依然是那么牛气冲天。

    同样是影响极其恶劣的漏油事故,对于那些从事海上作业的石油公司来说,墨西哥湾和渤海湾的区别在于,英国石油公司可能会有破产之虞,积极采取措施,诚惶诚恐,乖乖地认赔200亿美元,而在我国领油漏油的康菲公司却隐瞒事实、牛气十足,对严重的生态灾难和渔民的巨额损失不屑一顾。

    很多国际大型公司对于发生在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事故,其态度通常是不一样的, BP公司在美国沿海漏油,赔偿几百亿美元,除了法律原因,BP公司对美国的畏惧同样起了作用。如果一样的事情发生在亚洲或非洲海岸,BP很可能是另一副脸色。

    国家海洋局25日宣布将代表国家向康菲石油公司要求生态赔偿,这一行动值得社会支持,虽然长达两个月的追究算不上得力,但不可否认存在着客观原因:中国海洋保护方面的法律不够缜密,以及中方对处理外国公司肇事没有经验,是对康菲的追究显得软弱的现实背景。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李华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