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中国版401k路在何方:养老金不应用来托市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作者:郑秉文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5日

  对当前热炒“中国版401K”的九点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郑秉文

  日前, 很多媒体大声疾呼建立“中国版401k”。对于“中国版401k”,不少文章存在误读和曲解。这里,仅就从网上相关报道获取的部分信息作出澄清,并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中国版401k”,你在哪里

  1、“中国版401k”就是企业年金,早已存在7年之久。

  近来,很多媒体热捧“美国401k”,大声疾呼建立“中国版401k”,甚至文章标题就直接冠以《尽早推出中国版401k》、《中国版401k 计划正在悄然酝酿》、《中国版401k破题》、《中国版401k胎动》、《中国版401k启动良机已现》、《如何推中国版401k》等等,给读者和市场的印象好像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美国401k的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更是一个严重误导。实际上“中国版401k”早在2004年就已诞生,那就是目前正在实施的“企业年金”。企业年金的前身是建立于1991年的企业补充养老制度,至今已有整整20年的历史,只不过,2004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20号和23号令,将其投资运营模式做了较为彻底地改造,采取了DC型信托制的模式,其基本要义、制度框架、投资模式等,均与美国的 401k相差无几。可以说,2004年是“中国版401k”的“元年”,它已存在7年之久,这是业内人人皆知的一件事。

  2、当下的任务是如何完善现有的“中国版401k”即企业年金,而不是另起炉灶。

  目前的企业年金制度确实存在很多制度障碍。但企业养老补充保险制度本身是否完美、“中国版401k”是否能起到美国“原装”401k的作用、对资本市场是否给力,是建立在多个部门通力合作的基础之上,如果还是各唱各的调,部门博弈不断,共识难以达成,建立再多的所谓“中国版401k”,都将是支离破碎、不完整、邯郸学步的“跛脚制度”,其命运都摆脱不了眼下企业年金的结果。鉴于此,我们既然有了现成的“中国版401k”,与其另起炉灶,就不如完善和改革这个现成的“中国版401k”,应该避免“重复建设”,防止出现“熊瞎子掰苞米”的现象,而应集中精力,做好当下。

  3、“中国版401k”陷入困境,企业年金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企业年金这个“中国版401k”的最大问题是发展陷入困境。想当年,2004和2005年企业年金刚刚进入市场化运营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无论是学界还是金融机构,都对其寄予极大希望。有预测说,其资产规模将从2004年的493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至少1万亿元。现实却是无情的。截至2010年底,10家银行托管的累计余额只有2809亿元,参加的企业仅从2004年的2.24万户增加到2010年的3.71万户,参加的职工仅从2004年的70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335万人。当年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很多金融机构,先期投入巨大,不惜成本进入这个市场,但几年之后发现,有可能血本无归,甚至连维持生存都出现困难。尽管如此,不少机构还是为争夺和瓜分这只有区区几千亿的小小“蛋糕”而不惜一切地自相杀价,压低取费标准,甚至零取费,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为了生存,甚至有些机构不得不“背弃”当初的承诺,掉头开始承揽团险业务,以“补贴”企业年金带来的巨大负担。目前,企业年金这个中国版401k的“金娃娃”,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几乎成为所有年金运营机构的财务包袱。为此,很多机构苦苦挣扎,勉强支撑,企业年金市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可以这样预言:再支撑几年之后,这些新生、宝贵的年金市场细胞中,或是一部分“被迫”自生自灭,或是不得不“金盆洗手”,退出这个市场,“中国版401k”的市场或重新洗牌,或一蹶不振。如果没有较大的政策突破,年金市场的人气、士气、勇气将陷入低谷,多层次社保体系建设将束之高阁,信托制养老金体制将画饼充饥。

分享: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责任编辑:李华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