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李文龙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8日
今年以来,温州、东莞等沿海城市不断传来民营小企业倒闭、停产或者减产的消息。在对小企业经营的现实性难题进行分析时,生产成本上升的长期性趋势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有人把当前沿海一带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归结为原材料价格以及人工成本增长。业界人士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涨与国内整体通胀形势有关,是物价上涨在企业生产领域的真实反映。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5%,在产业链条中,许多工业品的原材料正是上游产业的产成品,国内油价上涨造成的运输费用增加,电力供需缺口导致春季以来江浙一带拉闸限电,资源类价格上涨等全部转嫁为企业的生产成本。
与此同时,从去年开始沿海一带就出现了持续的用工荒和招工难,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工成本上升?业界普遍认为,我国近几年出现了较快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造成青壮年劳动力比例降低,农村后备劳动力供给减少。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
而且,在国家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中,内地地区经济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东南沿海在劳工薪金报酬方面的比较优势开始丧失,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也在减弱。随着东南沿海产业梯度向内地转移,大量的劳动力也在区域之间平衡流动。另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农民“由农转非”,各地政府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创业,也留住了部分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给沿海一带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带来了经营压力,长期来看这一趋势无法避免。从产业竞争力上来看,过去几十年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造就了深圳、东莞等地的生产制造业,尽管成本优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国内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弊端,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是缺乏自主定价权,有人形容我国许多加工外贸型小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赚取的只是“刀片利润”,一旦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盈利空间压缩,在大浪淘沙般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难免泥沙俱下。
如今,我国缩小贫富差距已经破题,劳动力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将不断提高。这表明,对于许多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来讲,人工成本上升将是一个长期趋势,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而且,随着资源的稀缺性凸显,资源和能源类价格改革以及使用成本上升也是大势所趋,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要素价格难以维系。
与国有大型企业不同的是,小企业尽管有着产业政策的支持,但是缺乏垄断优势以及资金实力的支撑。那么,如果成本上升的趋势性因素不能消除,低要素价格的支点消失后,民营小企业又该怎样突围?
问题不仅仅在于民营企业,成本优势的逐渐消失或者说空间压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大量要素资源投入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中心,基于资源要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整个中国制造业也面临转型升级、重塑竞争力的局面。
对于许多小企业而言,要想走出目前的经营困境,对自主创新这门必修课进行“补课”成为必然选择,以此培育核心技术和产品竞争力,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定价权。据了解,目前沿海许多小企业的生产和贸易形式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而创新需要大量投入以及回报周期长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有专家建议,在保证就业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应在民营小企业创新中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小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更新设备以代替劳动力。
事实上,民营小企业“船小好调头”,是国民经济体系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发改委近日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可以说,小企业升级转型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转型必须重视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跨行业流动,在引导这些生产要素在各经济部门、经济领域中合理配置时,要把小企业纳入到整个大盘子里进行考量并实行倾斜。受控制通胀、稳定物价等宏观调控目标的制约,银行体系每年向经济体系中投放的信贷规模受到控制,与此同时,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收入提高中,社会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资金,要让资金不断流向嗷嗷待哺的小企业和朝阳产业,还需改变社会资金结构性失衡的状态,让民间资金成为民营企业技改升级的重要力量。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