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黄崇发 吴可胜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8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对老百姓而言,“食”与“安”都是天大的事。然而近年来,一些发生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敏感事件却一次次挑动着人们脆弱的神经。城市里,食品安全的保卫战从未停止;而对于我国幅员广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农村市场来说,保障食品安全无疑难度系数更大。一些不法企业和黑心商贩避开监管力度较大的城区,转而将不合格食品通过“上山下乡”流入农村消费市场,严重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损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造成不合格食品“上山下乡”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有效地对农村食品市场进行监管?农民如何才能吃上安全、健康、放心的食品?为此,笔者来到山区农业县安远进行调查采访。
农村食品市场,如何念好“安全经”
□黄崇发 吴可胜
现状:农村成食品“消废市场”
笔者在安远县天心镇水头村多家食杂店里看到,卖的小吃几乎都没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的“三无”产品。一名正在给孩子买零食的老人告诉笔者,家里的大人都外出务工了,由于经济不宽裕,只能买一些“辣皮”、果冻、“烤鸭肉”等小吃来哄孩子。“只要能吃就行,谁管干净不干净啊。”
凤山乡东河村村民唐有华说:“我们买东西,从来不看‘QS’标志、保质期什么的,到了商店也只是问个价钱,只要便宜就可以。”唐有华的这句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消费心态。
“在尘土飞扬的马路边上的摊点几乎看不到防尘、防蝇设施,摊贩们不戴口罩、手套,未包装的产品用手大把大把地抓,食杂店也常常会出售一些如‘康帅傅’‘营养块线’‘王老极’‘可日可乐’等质量和卫生都达不到标准的‘山寨食品’‘三无产品’……”说起食品安全,安远县龙布镇居民刘长古忧心忡忡地形容农村食品“消废市场”。
笔者在农村走访时发现,目前农村食品市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农村消费水平低和消费观念差。尽管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整体消费水平也有了提高,但由于农村消费的主体是留守妇女、老人和小孩,受知识水平等限制,在他们的消费观念里“便宜”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对食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更没有概念,这就为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生存的温床。二是一些食品批发市场开办者、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加上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将大量伪劣食品“化整为零”予以销售,使假冒伪劣食品流入市场。三是监管力量薄弱、难度大。当前食品监管职能、责任被卫生、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城管等多个部门分解,形成分散的监测系统,缺乏统一协调监管,食品交易以摆摊、设点的经营方式居多,流动性强,同时农村食杂店大多分布在边远的乡村,监管难度大。
安远县工商局欣山分局工作人员魏兴盛告诉笔者,行政管理部门由于人员、交通、效益等因素,习惯于把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放在城区,对于农村市场则疏于管理或少有管理,监管方面经常出现空白和盲区,日常监管难于真正到位,使农村食品市场监管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难以形成高压态势,使农村成为食品“消废市场”。
探索:多管齐下筑牢“防护网”
8月4日,安远县重石乡集贸市场。这一天,正是当地农村赶大集的日子。水泥砌的摊位一字排开,按照蔬菜、水果、生禽、生肉、熟食等不同种类各自集中,琳琅满目,井然有序。
笔者看到,所有熟食制品已不再像过去一般裸露在外“自由呼吸”,而是被分门别类地摆放在玻璃柜内。更显眼的是,各种食品还亮出了自己的“身份证”:食品名称、食品来源、原料成分、销售商、保质期、生产日期、联系电话,一目了然。摊主赵承国告诉笔者,这是当地工商所要求填写的“食品公示牌”。
安远县立足实际,针对农村食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和特点,以营造安全、健康、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为目标,从消费知识教育、法制宣传、建立农村安全食品销售网络、把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向农村倾斜等方面加强监管,多管齐下,筑牢农村食品安全“防护网”,让农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舒心。
该县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进乡村(圩镇、社区、校园)”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栏、进村入户宣讲等形式,向农民讲解食品消费方面的安全知识,传授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技巧,普及食品卫生和消费维权方面的知识,让农村群众明明白白消费。建立农村安全食品销售网络,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通过引导大型商品流通企业在农村开展连锁经营,建设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统一店面门牌、统一食品台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明码标价的营销体系,方便广大农民挑选购买安全食品。截至目前,该县已开展消费知识教育、法制宣传210多场(次),累计培训农民43000多人(次),新建、扩建便民店和农家超市120多家。
针对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情况不清等问题,该县把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向农村倾斜,建立农村食品市场从业人员“实名登记制”。要求食品从业人员全部实行“实名登记”和挂牌上岗,建立了食品经营户“信用公示制”和散裸装食品“标牌公示制”,要求经营者及时填写公示所销售的肉食、直接食用熟食制品的名称、来源、主要原料成分、加工日期、保质期等,确保消费者及时了解食品相关的真实信息,接受消费者的监督。该县还建立督促食品经营者认真落实进货查验、“一单通”台账等各项自律制度,加强对“送货下乡”配送车辆的监管,明确规定送货商必须持相关手续,到工商所进行配送单位、负责人、驾驶人员、车辆牌号、联系电话等登记备案后方能送货,防止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转移,从源头上堵住无照经营和不合格食品流入农村市场。
启示:搭建载体完善机制
如何才能让农村群众吃上安全、健康、放心的食品?安远县的做法给我们带来几点启示:
一是找准一个突破口。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加强消费者普法宣传,引导经营者知法守法、诚信经营是做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突破口。安远县积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普及食品卫生和消费维权方面的知识,引导经营者“走正道、售正货、树正牌”,让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没有了滋生的温床。
二是完善一个好机制。该县从源头抓起,构建食品安全防护体系,建立统一完善,具有统领能力的长效监管机制,切实落实好食品的准入、食品市场巡查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及食品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等制度,实行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食品流通和食品消费各环节“无缝对接”,监管到位。
三是确定一个好载体。食品安全是民生大事,做好食品安全要做到堵疏结合,而关键在于疏。安远县在堵抓不合格食品的同时,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与商务局等部门合作搭建载体,通过“诚信企业带头,农户加盟连锁”的方式,积极鼓励支持县内大中型超市到农村开办连锁超市,既有利于职能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又方便广大农民挑选购买安全食品。
四是构建一个维权网。农村市场更多的是熟人经济,小食杂店的顾客群也多是本村人,一些农民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即使发现了食品的质量问题,也很少有投诉的,这让违法分子有恃无恐。安远县在村民活动场所、贸易集市附近设立维权网点和基层消费者维权组织,方便农民进行咨询、投诉,及时收集当地食品安全信息,为农民提供依法维权的渠道和必要的法律援助。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