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郭思吟 记者张惠婷 实习生谢婷婷 杨少君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0日
题记:
作为城市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副产品”,城市污水成为影响我市水质的主要污染源。在建设“生态赣州”、加强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正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市于2009年底分两批在中心城区和17个县(市)设立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为市民拂去饮用水“心头之患”。与此同时,污水处理厂“吃不饱”,污泥往哪里倒,工业废水如何实现集中处理等问题亦浮出水面。污水处理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既在蓬勃发展,也在面临更多的挑战。
污水处理:一朵带刺的玫瑰
□郭思吟 记者张惠婷 实习生谢婷婷 杨少君
图为上犹县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特约记者钟芳亿 记者张惠婷 摄
污水管网“拖后腿”
设计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信丰县污水处理厂运行以来,一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进厂的污水COD浓度远远小于100mg/L,而正常污水的COD值是200mg/L至300mg/L,这让厂内以污水中污染物为食的活性污泥陷入“饥荒”,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它们几乎全部被“饿死”。
“目前我市将近一半的污水处理厂都‘半饥不饱’。”一名污水处理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据悉,我市18座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总处理能力为28.75万吨/日,而实际处理污水量不超过20万吨/日。大部分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未能达到设计浓度的60%,导致生化池活性污泥难以培养,污泥浓度达不到正常运行的要求2000mg/L以上,影响污水处理厂功效的发挥。
一边是源源不断的污水,一边是污水处理厂“喊渴”,究其源头,是配套的污水管网“拖了后腿”。“这就好比消化污水的‘胃’有了,但输送污水的‘食管’却不够,大量污水得不到有效收集,到不了污水处理厂就直接排放,使污水处理厂出现实际进水量较少、污水进水浓度偏低等问题。”这名污水处理厂的负责人表示。
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其实是一笔历史“欠账”。记者多方获悉,我市各地污水管网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断、缺、混、漏”等现象。“断”,即截污干管未全线贯通,呈现“断头管”,部分污水自排污口直排江河。“缺”,即缺少截污支管及提升泵站,使污水无法接入截污干管排走。“混”,各地污水管网均为雨污合流,雨水、污水混合稀释了生活污水;有的地方灌溉水或山泉水与污水混接进入管网。“漏”,部分县(市)污水管网采用PVC等塑料管材,污水“跑冒漏滴”严重。
这些管网“肠梗阻”最终影响的是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率。我市“十二五”规划指出,2010年,我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0%,到2015年要达到85%。这15%的跨越,任重而道远,而污水管网提升改造作为实现目标的突破口,正在我市各地有条不紊地展开。
正在建设中的章江新区污水干管管网及章江南岸截污干管工程,将在章江南岸沿江铺设全长14.5公里的管道,收集章江新区等区域总计61.12平方公里的生活污水,中途建设两座提升泵站,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钢筋混凝土管材,为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不仅仅是中心城区,今年,赣县、于都、大余、龙南等多个县的污水管网工程项目,其可研报告已获省发改委批复,将通过新建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改造排污沟等措施,不断扩大管网覆盖面、提高污水收集率,让污水处理厂发挥更大效能。
根据《江西省县(市)排水管网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市计划新建、改建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1657.1公里,届时,将形成一个污水管网“长城”,将各路污水收入囊中,送至当地污水处理厂,待处理达标后排入江河。
随着管网配套的加快,“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及南康、瑞金等10个县(市、区)还将建污水处理厂二期,分期分批建成投运,到2015年底前基本实现达产达标。
防污泥“二次污染”
担任污水“清道夫”角色的活性污泥,是污水处理厂最宝贵的“财产”。据悉,1万立方米污水经处理后的污泥产生量(按含水率80%计)一般约为5吨至6吨,它们的“去路”成了烫手山芋。
赣州市污染物总量控制办公室科员谭爱平说:“污泥含有病原体、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且散发恶臭,未经有效处理处置,极易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他亦坦言,我市现有污水处理厂很少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污泥处置设施。
运行两年的瑞金污水处理厂日产污泥在10吨左右,该厂对污泥的处理工艺是:先将出厂含水率75%左右的污泥运至当地垃圾填埋场,在填埋场空地经过8日至10日的自然晾晒,同时对污泥进行石灰稳定处理,使污泥含水率降至30%左右,然后进行填埋处置。
这代表我市各污水处理厂处置污泥的普遍方式,但随着污泥的与日俱增,填埋并非长久之计。据介绍,污泥含水率大,不容易干燥和凝固,将占用垃圾填埋场大量面积,而且很容易堵塞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收集管道。污泥处理问题,也因此成为国内大部分污水处理厂都面临的难题。
瑞金污水处理厂建议的远期处理方案是:因地制宜,送至水泥厂进行焚烧处理;对污泥进行再次利用,加工制作成生物有机肥料;送至当地砖厂,用于烧砖。但这些方法因为成本、能耗、安全性等原因目前尚难以推广。
要解决污泥处置进退两难的困境,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今年3月,我市出台《赣州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作方案》,要求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鼓励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各地今后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捆绑”污泥处置设施。至2012年底前,全市要全部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并投入运行。
“有关部门应对污泥产生、储存、处理、运输及最终处置,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并通过污水处理费、财政补贴等途径落实污泥处理处置费用,确保污泥处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谭爱平认为。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市各污水处理厂将通过实施污泥综合利用处理工程,使全市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达297.4吨/日。
给工业废水“消毒”
我市有18座污水处理厂,处理对象主要为生活污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工业废水对水环境污染的压力加重,这些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量大、面广、成分复杂、不易净化,处理技术要求较高。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我市工业废水主要由各排污企业自建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收集、处理、排放,处理成本普遍偏高,不易达标排放,甚至有偷排现象发生。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污水处理厂是我市目前唯一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
“十二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也会提高。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我省将在3年内完成全省所有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据悉,我市有上犹、兴国、大余等地的14个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纳入全省第二、第三批统一规划建设,赣县、瑞金等两个列入全省第一批的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目前正在做前期工作。
去年底,我市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行了规划,力争到2013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营,届时,全市园区日污水处理能力可达44.8万吨,污水处理率达80%。在建设过程中,将按照厂网同步的原则,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园区污水管网收集系统、雨污分流系统、集中处理系统和在线监测系统,工业废水将和生活污水分开处理,化工、电镀等专业工业园区将单独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
“在工业园区建污水处理设施,不仅有利于在源头上禁污,而且有利于资源共享,减轻企业负担。是我市完善工业园区功能、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所要求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工业园区超标废水零排放。”市发改委环资科科长黎声京表示。据介绍,各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将采取BOT融资模式。设施建成后,将向排污企业开征污水处理费,考虑到排污企业的承受能力,其从事工业污水处理项目的所得,头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