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理财频道>> 精打细算 >> 正文内容

出行前你买意外险了吗?5人以上买团体险最省钱

来源:北国网-时代商报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8日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疾病可以预防,意外却无法预知。当接二连三的悲惨事故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人不得不担忧日常交通工具的安全性,随着“7·23”动车追尾事故理赔工作启动,出行保险开始受到人们关注。

探亲、出差、访友……离开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应该具有保险的意识。假如,危险和灾难真的不幸降临,我们的家人能获得怎样的安慰?记者采访了新华人寿、太平人寿、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

基础型:火车保险可获赔17.2万元

据有关资料显示,根据1992年颁布的《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所有铁路旅客,不论座席等次、全票、半票、免票,均有保额2万元的保险,保险费包含在火车票价内,金额为基本票价的2%。2007年国务院发布的《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旅客人身伤亡赔偿限额为15万元,行李损失赔偿限额为2000元;加上强制保险2万元,如果旅客死亡且未购买商业保险,只能获赔17.2万元。尽管有专家指出,《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实施20年保额却没有提高不合理,从当今社会发展水平看,17.2万元赔付明显不足。有关专家认为,相关赔付可参照2011年的《工伤保障保险条例》。

需求型:意外险应主动购买

在汽车站坐过长途客车的乘客知道,汽车公司为每位乘客准备了一份保费为1至2元、保额为5万至10万元的保险,乘客可以选择购买或者不买。坐飞机的话,乘客则可以选择购买一份保费20元、保额40万元的航空意外险。

新华人寿的郑国玉表示,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航空和铁路部门会给每位乘客票价内的保险,但这些保险却不是和保险公司合作的,想要获得更多的额外的保障,只能乘客自己去主动购买商业保险,如出行险、意外险等。

相比铁道部门的赔偿,商业保险保额更高,不少保险公司的产品里对乘火车意外身亡的赔付金额都是20万元。此外,根据保费不同,保额也会变化,投保人可以选择50万元甚至更高的保额。平安人寿的一名客户代表告诉记者,由于保险意识不强,或者认为保费高、赔付麻烦等,很多乘客对购买公共交通意外伤害险仍然兴趣不大。

实际上,对于经常出差的商旅人士,可以考虑买一份人身意外伤害险。这类保险保费低,但赔付限额很高。那些偶尔出差的人,则可以在出行之前选择短期含有交通工具保障的意外险,一般保障期为7至15天的这种短期交通意外险,保额会相对比较高,保费也比较便宜,一般在20元至50元。

省钱型: 5人以上可买团体险

据报道,就在“7·23”动车追尾事故发生之后,保险业第一时间启动了保险查勘和理赔工作,十多家保险公司奔赴温州各大医院,逐一排查遇难客户,以便及时救援和赔付。然而,从保险公司已公布的出险客户和理赔情况来看,投保的比例并不高,所购买的险种也多以投资型保险、短期意外险等为主,这样的产品属性决定了获赔的保额并不高,保障程度偏低。

中美联泰大都会赵茜解释说,这说明很多人在购买意外险的时候,都过于重视保险的储蓄功能,实际上在购买和安排家庭人身保险的时候,一定要以保险保障功能为重,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最应该购买的险种是意外险和纯保障产品。

太平人寿教育培训部赵清建议,根据目前各家保险公司的具体情况,投保意外险,保费大致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之间不等,保额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保险期限有一个月、三个月、一年等多种选择。具体种类有:少儿意外伤害险、老年人意外伤害险、交通意外伤害险、综合意外伤害险等。新华人寿的团体部总经理助理郑国玉介绍,对于上班族而言,交通意外伤害险相对比较简单,对于投保人的年龄一般没有太大限制,消费者可通过电话、网络投保,且很多都是卡式意外险,只需凭卡片上附带的密码登录保险公司网站就能激活保险。此外,建议各家单位给员工投保团体意外险,很多保险公司都已经开展这种团体险业务,通常根据被保人的职业性质、工作环境来决定投保方式,最少5—8人就可以投保,一年一投保,非常方便。

来源:北国网-时代商报

责任编辑:佚名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