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柳立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8日
2011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低迷、货币流动性宽松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总体来说呈现出通胀居高不下、经济增速放缓但仍高位运行的双高态势。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下,银行信贷量得到有效控制,但社会融资渠道更加多样化,增加了未来的调控难度,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难度有所加大。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记者就如何看待上半年经济形势以及对下半年经济形势的预期,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他预计,下半年通胀或将先高后低,经济增速在高位有所放缓,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基调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价格工具的使用将较上半年更加频繁,多种政策工具间的搭配更加明显。
上半年经济形势回顾
记者:上半年数据已经出来了,您怎么看待当前通胀形势和经济增长情况?
郭田勇:2011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4%,面临较高的通胀压力。从月度数据上看,上半年我国CPI指数呈上升趋势,全国消费物价不断走高,通胀压力不断增大。2011年6月的CPI指数同比增长达6.4%,继5月之后再创新高。6月份各类消费品价格出现普涨现象,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其中以猪肉表现尤为显著,价格上涨了57.1%。
导致当前高通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需求拉动角度看,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由人民币加息预期引起的国际热钱的持续流入构筑了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从成本推动方面分析,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异常的气候引发的农业生产不稳定、生产成本增加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上半年我国食物价格同比上涨11.8%,由此看来成本推动是通胀的主要原因。另外,输入性通胀因素对物价上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对于CPI指数,PPI指数上涨趋缓。5月份PPI同比上涨6.8%,6月同比上涨7.1%,环比与上月持平。PPI 对CPI通过影响非食品价格,进而对CPI有一定时滞后的传导,因此前者的放缓意味着后者的未来涨幅可能缩小。再加上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总体来说我国今年上半年通货膨胀水平较高,但仍处于可控范围内。
2011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5%,增速比一季度继续小幅放缓0.2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国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但并未出现明显下滑。
从支出法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来看,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7.5%,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53.2%,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负0.7%,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是4.6个、5.1个和负0.1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仍然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多地依靠投资拉动而非消费驱动。
首先,从消费需求方面看,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33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较去年同期下滑了1.4个百分点,6月份消费存在小幅反弹。上半年总体消费需求疲软,增长乏力。
第二,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04%。其中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2.9%,较1~5月份回落1.7个百分点,说明房地产调控政策开始对房地产投资产生影响。受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赤字预算较2010年减少等因素的影响,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很难有较大提高,但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反弹,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8%,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
第三,贸易顺差收窄,出口增速回落。今年上半年我国的贸易顺差为449.3亿美元,同比收窄18.2%,其中,2月及3月还出现了贸易逆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进口价格的持续提升导致了我国进口额的不断增大。另外,我国近3个月以来出口增速连续回落,其原因主要在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且仍充满变数,同时,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优势在减弱。此外,短期内日本大地震造成了部分产品的供应链条断裂,对我国对外贸易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长远角度看,贸易顺差的收窄虽然会降低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其对于调整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却有着重大意义。
上半年M1、M2同比、环比均正增长,M1、M2同比差距加大。截至6月末,M2余额7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环比增0.8%;M1余额27.47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环比增长0.4%。6月末M1、M2同比和环比均增长;M1、M2同比增速差2.85%,环比扩大0.45%,主要原因是6月期末存款大幅上升拉动M2的增长。而期末存款的大幅增加主要是二季度末银行为应对监管层严厉的日均存贷比考核指标所致。从金融指标看,虽然6月份M1,M2同比增速有所回升,但M1-M2的“剪刀差”仍为负值,且绝对值有扩大的趋势,说明紧缩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而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1.40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2个和3.0个百分点,二季度贷款余额增速持续回落,同样反映了持续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总体而言,上半年信贷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总量上实现了对信贷量的合理调控,促进了货币信贷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超常规增长向常态回归,对通货膨胀货币条件的控制逐步发挥作用。
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
记者:为应对通货膨胀压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中央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您如何评价?
郭田勇:今年抑制通货膨胀依旧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去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力图缓解通胀压力、抑制资产价格泡沫。2011年上半年,央行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基准利率,在连续的紧缩货币政策作用下,新增信贷规模控制效果明显。从抑制通胀的效果来看,尽管6月份CPI仍处于较高水平,但这已经是前期抗通胀政策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今年上半年CPI环比增长先降后升,较去年增速放缓。从国际上看,近期新兴市场国家CPI增长水平均高于我国,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和货币政策的时滞性,可以说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胀方面成效初显,而且这一效果将在下半年逐渐显现。
从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看,央行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首先,由于具有灵活性和市场化强等特点,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央行频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发行央行票据从而回笼资金。然而上半年央行在公开市场累计净投放资金14420亿元,主要是用来缓冲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带来的流动性压力。
第二,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宏观调控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被频繁使用,2011年上半年,央行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目前为止,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历史高位,货币乘数下降,信贷增长受到有力约束。存款准备金率的调高,一方面是为了收紧流动性以对抗通胀,另一方面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以维持汇率稳定。
第三,作为抑制通胀的另一政策工具,上半年加息并没有像提高准备金率一样被频繁使用。上半年央行共加息2次,每次加息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5个百分点。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条件下,加息可能导致汇率上升预期,热钱流入,从而令央行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格外谨慎。
今年上半年依然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2011年中国政府财政赤字安排为9000亿元,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但仍保持了积极的势头。尽管上半年货币政策已十分严厉,但9.6%的GDP增速表明积极财政政策仍在支持经济高增长。上半年政府农林水事务支出3728.85亿元,增长38.8%;住房保障支出1188.75亿元,增长76.6%,政府在水利建设和保障房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再加上中西部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个税起征点提高以及允许地方融资平台发行用于保障房建设的企业债等一系列措施,对于刺激经济增长,尤其是投资的增长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
下半年经济展望及政策预期
记者:下半年经济“硬着陆”可能性有多大?对下半年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您如何判断?
郭田勇:今年6月CPI再创新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通胀不会迅速下跌,但也没有太大上涨空间。首先,猪肉价格上涨已引起国务院重视,相应政策即将出台,但从补栏母猪到影响生猪供应和猪价大约需12个月(一周期),且通胀预期的形成会使养殖户并不急于出栏,因此肉价下跌尚需时日。其次,从目前的国际因素来看,输入性通胀需要时间缓解,最近,由于美国暗示可能采取新的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再加上欧洲债务危机持续恶化,未来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不定,这无疑给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了不确定性。第三,国内一系列措施对抑制通胀有一定作用,尤其是自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通胀的货币因素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因此,考虑到未来国际国内的形势以及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下半年CPI指数可能见顶回落,抗通胀仍将是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必要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由于外部环境再次恶化,之前报道意大利银行业陷入主权债务困境,加剧了欧洲债务危机恐慌,这必将影响欧洲经济复苏,进而导致下半年国外需求不会太旺盛,今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可能会减小。与此同时,今年消费市场尤其是中低端消费有明显放缓迹象,而个税起征点的调高对消费刺激作用有限,下半年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也不太现实。因此,今年的经济增长主要看投资,而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在下半年将继续受到打压,房地产调控政策仍将持续,下半年商品房投资可能会有较大的放缓,但由于保障房的有力支撑,总体房地产投资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下降。从各行业投资增速来看,上半年化工、非金属矿、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但考虑到近期电荒使得政府加大抑制高能耗产业的力度,因此其投资增长也难以持续。由此看来,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由于国内高端消费需求仍较为旺盛,而且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保障房建设以及“十二五”开局之年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投资有一定拉动作用,因此下半年中国“硬着陆”风险尚小。预计下半年GDP增速可能会超过8%。
总体来说,当前经济增速适度放缓,但国内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充足,同时通货膨胀在下半年见顶回落的可能性较大,中国经济不会陷入“滞胀”。
记者: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仍处于高位,而通胀压力有增无减。对此,您认为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应是什么?
郭田勇:政策的重心将放在控制通胀和调整经济结构上。第一,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价格型工具使用空间增大。一方面,货币政策基调应与上半年一致,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让市场明确政府坚定控制通涨决心的同时,不对实体经济增长造成过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上半年央行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进入下半年,由于外汇占款增速减缓,作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原因之一的对冲因外汇占款而增加流动性的必要性减弱,因此预计未来提高存款准备金的频率会有所减弱。相对于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使用空间增大。
第二,加大财政政策力度,注重经济结构调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半年我国或将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对冲短期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实现经济“软着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缓解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从长远角度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首先,在财税政策方面应体现结构性,在坚持结构性减税的同时对个别税收体现有升有降,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其次,在产业结构性调整政策上,会进一步要求降能耗、减污染。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下马”的政策力度会强化,以结构调整来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
第三,注重多种政策工具协调使用。随着社会融资渠道多元化,全球经济复杂化,央行在合理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同时,应寻求有效的经济政策搭配。例如,在外汇政策上,继续完善现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积极引导中国由低层次加工外贸向高附加值外贸产品转型,引导外贸企业利用各种可用方式和金融产品熨平汇率风险等。
郭田勇 金融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顾问、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等多项学术和社会兼职。在《人民日报》、《金融研究》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各类论文、文章500余篇,完成《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选择》等多部专著,主持和参与各类课题研究20多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