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是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目标的必由之路,而财富管理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投资来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
不少投资者在投资理念上都希望尽力避免亏损,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具体操作上却往往表现出两个极端:一,觉得投资有风险而“避免投资”;二,为“避免亏损”而集中投资在他们认为“熟悉和可靠”的地方。
先看第一种现象:虽然今年7月初央行再度加息(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5%),但长期负利率环境依旧(6月份CPI达6.4%)。据估计,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考虑到人口结构变化带来劳动力报酬长期上涨需求,以及农产品价格因供需平衡的改变而将维持长期上涨等因素,我国的CPI可能长期维持在3.5%-4%的水平;而利率水平似乎永远追不上CPI。基于负利率成为常态,如果资金只存银行而不投资,货币缩水几成定局,财富保值增值目标显然难以实现。
再看第二种现象,其结果就是投资高度集中。比如,许多人认为国内房地产是“熟悉和可靠”的,适合集中投资。不错,过去十年房价确实大涨。然而,这可不是无风险而高收益的投资品种。若把视野放远一点,就会发现古今中外,任何投资市场的泡沫都不可以长期持续。房地产投资的盛宴已持续了十年,天下哪有不散之宴席?此时,集中投资房地产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集中投资股票二级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因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精通资本市场的产业资本处于食物链上端,也有资金实力和产业协同关系的PE紧随其后,这两者分享了大部分的蛋糕,到了二级市场的整体获利空间已有限。
那么,在投资渠道相对有限之际,如何才能实现财富保值和增值的目标?首先,从基本理念上必须认识到,参与有风险的投资,基于市场波动短时间内的盈亏都是正常的。投资者要获得更高的回报就必须承担更高的风险。至于能承担多大的风险,则因人而异。
其次,在具体操作策略上,须坚持投资的分散化和资产配置的多元化。这是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投资成功和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目标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市场就有不少可以参与的投资机会。
最近的国际投资市场风云变幻:美国债务违约危机刚刚解除;欧洲还在争议债务危机的蔓延;新兴市场又面临通胀和紧缩的压力。然而,正是这些争议和不确定性,令无论是新兴市场还是成熟市场都远低于平均的估值水平。所以,长期投资是机会。
回到国内,基金月开户人数创了近年新低,最近央行的调查报告显示,有意愿投资股票的居民仅约一成,这一数字与2008年最低迷时的8.2%差距不大。在投资意愿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多数人选择舍弃之际,根据历史经验,其实这恰是长期投资进场的机会。
总之,只要坚持投资并做到多元化配置,同时避免集中投资,长期的财富保值和增值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