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刘芳 廖舒雯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5日
“十二五”开局之时,赣州瞄准前沿,大力谋划新能源汽车产业,“鸣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汽笛”;
创新发展思维,大力开展“治脏治乱治堵”(以下简称“三治”)工作、“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以下简称“三送”)活动,城市变得更美更顺更和谐;
以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一体化为基础,赣县、南康正大力加快“融城”步伐,融入大赣州的怀抱……
听!赣州大城崛起的脉动……
崛起的担当,赣州是江西崛起的生力军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跨越发展的关键5年,中国城市化率将突破50%。为此,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纷纷推出大城崛起计划。我省也推出了赣版大城崛起计划:加快建设南昌超大城市,积极培育赣州、上饶、九江成为特大城市。
赣州的总人口占全省的五分之一,面积占全省四分之一。赣州地处中国最活跃的两大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之间沟通的主通道上,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直接腹地。赣州建设成为特大城市,既是赣州自身优势显现的必然,也是区域发展的大势所趋。
“赣州的崛起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日前,在赣州考察的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廖进球认为,没有赣州的崛起,江西的崛起只能是一句空话。赣州将成为江西崛起的生力军和助推器。
赣州城市发展,节奏奋进激越。截至2010年底,赣州中心城区人口达到74.2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81.2平方公里。
根据赣州大城崛起计划,赣州要用20年左右的时间,将主城区扩建到200平方公里至300平方公里。今年年底前,全长35公里的赣南大道将正式贯通,它犹如一条舞动的飘带,将赣州中心城区、南康、赣县串联起来,赣县、南康将融入大赣州的建设中。
在市委三届九次全会上,我市提出了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发展目标。
去年12月起,赣州市创新发展思维,大力开展“三治”、“三送”活动,本着为民执政的理念,敏锐地抓住城市管理症结的核心,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居民幸福指数。
民心齐,是赣州大城崛起的强大后盾。赣州大城崛起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普通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正在迸发。
产业支撑,赣州大城崛起的发动机
产业是大城崛起的经济之本,没有产业支撑,大城崛起就如“无本之木”。产业是大城崛起的民生之本,没有产业的支撑,再大的城市也如“无源之水”。
赣州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尤其注重产业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为191.76亿元、747.56亿元、90.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49.1%、99%;以稀土、钨为主体的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2亿元,同比增长68%;全市16个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6.29亿元,利税总额69.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6%和113.52%。除此之外,我市还计划于今年内开工、建成各50个重点工业项目。
在工业园的建设中,我市不断创新机制体制,优化发展环境,始终坚持以产业集群提升园区集约化发展水平,全市形成了一批布局集中、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
今年6月,赣州市水西有色冶金基地获省发改委正式批复,是全省第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截至目前,该基地已成功引进10余个新型电子材料项目落户,项目总投资46亿元,形成了从铜箔到覆铜板,从配套工艺到成品的产业链条,达产后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
赣州香港工业园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可容纳企业1000家,已经成为香港及珠三角产业转移、拓展升级的重要承接基地。首期11.4平方公里已经建成,已有400多家企业落户。工业园完全建成后,预计承接企业1000家,企业固定资产投入900亿元,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3100亿元,年税收150亿元。
根据赣州“十二五”规划,赣州将打造全国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和永磁电机基地、全国知名的稀土发光材料和绿色光源基地、全国有影响的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基地。
文化传承,大赣州的精神内核
这里,有3000多米长的宋代城墙和数以万计的铭文城砖,国内罕见;
这里,有至今仍在沿用的宋代地下福寿沟排水系统,可称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
这里,还有保存较好的骑楼街市、古巷街区,以及郁孤台、八境台、古浮桥等众多宋代古迹……
城市是有“生命”的,如果将经济比作城市的血肉与骨架,那么,文化就是城市的灵魂与精神。注重文化传承,是赣州走向特大城市的独特优势,也是赣州大城崛起的精神内核,将为赣州大城崛起提供无比强大的精神动力。
赣州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历史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当别的城市以“新建筑”为美时,赣州却把老祖宗留下的珍宝用心呵护,这使赣州不仅在城市品位上能够傲然而立,而且在旅游上能够先声夺人。
目前,赣州已形成“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家园、世界橙乡”五大旅游品牌,未来,将以发展红色旅游为主线,带动“古色”、“客色”、“绿色”、“橙色”旅游协调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市共接待旅游总人数近800万人次,同比增长27.2%,旅游总收入达61亿元,同比增长42.4%。
为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步伐,今年,我市将建设和推广一批旅游精品线路,争取2011年开始每年增加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并且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5年内,增加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和间接就业人数分别达到5万和30万,最终实现“十二五”时期全市旅游总收入每年增长32%以上,2015年达到400亿元的目标。
看!一座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轮廓正日益清晰。赣州,向特大城市昂首迈进,只争朝夕……
延伸阅读:
城市划分标准:根据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的界定,特大型城市是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200万的特大城市又称为超大型城市;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到100万之间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20万,低于50万的城市;小城市限定于非农业人口少于20万的城市。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