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柳立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1日
何德旭 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投资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完成了十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出版和发表成果逾二百部(篇),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
最近一个时期,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此,记者日前采访了本报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德旭研究员,请他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只能依靠结构性政策解决
记者:中小企业融资难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近一个时期人们的关注与以往似乎有些不同。这一次,在通货膨胀预期高涨的压力下,货币政策的变化使原本就“很差钱”的中小企业更加雪上加霜,甚至出现了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你怎样看待当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
何德旭:去年年末,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本来就资金紧缺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虽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整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但在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程度更加严重应该是不争的事实。道理很简单,在信贷规模收紧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有限的信贷资金肯定是优先满足大企业的需要,中小企业原本在商业银行仅有的不大的贷款空间必然受到挤压。这就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放松货币政策就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呢?在我看来,中央银行放松货币政策可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小企业融资难有所减轻,但依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这也就是前不久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谈到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无法通过总量货币政策来解决,只能依靠结构性政策解决。所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不能在货币政策上打主意,不能过多地寄希望于货币政策的松动。
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不解决将影响经济发展
记者: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从这些数据来看,有些是符合人们的预期的,有的可能与人们的预期有些出入,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不同判断,特别是相当多的人都很担心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会出现下滑、是否会出现滞胀。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角度,你认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何德旭:总体上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没有太多地超出人们的预期。由数据引发的人们的担忧,我觉得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物价总水平能否控制得住;二是经济增长是否会出现下滑。到目前为止,尽管物价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经济增长出现了放缓的迹象,但显然都不足为虑。从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角度,如果中小企业眼下的融资难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大量中小企业因资金紧张而出现破产倒闭,必将极大地影响经济发展甚至社会稳定。我们都知道,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亿户,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中小企业贡献了60%的GDP、50%以上的税收和75%以上的城镇就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贷款利息(或融资成本)增加等使中小企业不堪重负的背景下,尽快帮助中小企业走出眼下的融资困境,就成为当前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这里也可以举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我们注意到,当前美国经济复苏的一个极为棘手的困难,就是贡献美国GDP比重达51%的小企业深陷信用紧缩困境难以自拔,而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只能惠及大银行和大企业,小企业状况至今未能有所改观;数据显示,美国小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自2007年以来大幅降低,至今一直在低位徘徊,给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主要拖累;权威机构认为,如果不能成功克服小企业信贷萎缩,那么美国经济深陷萧条并非不可能。这也提示我们,面对“极其复杂”的形势——从国际范围来看,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本三重(地震、海啸、核电)灾害等的影响不可忽视,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还很多;从国内来看,我们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调整经济结构,还要管理通胀预期,特别是要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将这一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毫不动摇地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要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记者:我们看到,最近一个时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王岐山副总理7月1日至2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考察时就强调:“缓解小企业融资难,关键要多措并举,加快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大型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强化小企业金融服务,把这项工作做实。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型金融机构要立足当地,避免片面求大和盲目跨区域扩张,更好地服务于小企业。”可以认为,金融机构应该仍是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主要渠道。怎样在金融机构层面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宽松的条件呢?
何德旭:的确是这样。从最基本的方面讲,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还是应该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的“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也主要是基于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层面。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调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金融机构层面讲,我认为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原因,就在于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一点应该也是大家的共识。至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根源,可能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中小企业这一金融服务需求方。客观地说,商业银行这一金融服务供给方在经营模式上也导致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和存续。理由在于,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可能性不外乎两种:一是缺乏信息传递的渠道与机制,二是有信息传递渠道但该渠道对信息有特殊要求而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于是,我们看到,在金融需求方——中小企业的确普遍存在财务报表不规范、信用评分等级不高、固定资产少且资产抵押质量不高、经营中的业务记录和支付记录不完备等问题,确实很难生产并提供传统商业银行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然而,商业银行所需要的这种信息只是信息中的一种,也就是大家经常谈到的所谓“硬信息”。这种类型的信息不对称实质上是由于信息不符合商业银行的要求即信息不能够“硬化”所致。其实,我们也看到,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也生产了大量的经济信息,只不过由于资产规模小、管理层级少、公司治理结构简单,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获取和传递的信息偏重于“软信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因此,在中小企业外部,如果缺少相应的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与机制,这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软信息”也不能传递到商业银行。换句话说,在中小企业将“软信息”进行“硬化”的成本较高而不得不放弃“硬化”的情况下,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如果不能有效收集处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这些“软信息”,那么金融供求双方也会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可见,这种类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的实质,是由于金融供给方即商业银行不能收集和处理或者不具有收集和处理这类信息的成本优势。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小企业不能或者很难提供“硬信息”却能够提供大量“软信息”的现实背景下,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无疑需要建立起收集、传递和处理“软信息”的相应渠道和机制,无疑需要加快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业务、金融技术等的创新,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这也正是王岐山副总理所强调的“大型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强化小企业金融服务,把这项工作做实”。这一点实际上也是强调要在现有的金融体系框架内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要发展与小企业相适应的小型金融机构
记者: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除了现有的金融机构以外,发展或改造更多的与中小企业匹配的小型金融机构并突出其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与特色,也应该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此,你有何评价?
何德旭:从我国金融供给体系来看,虽然在资产规模上也属于中小企业范畴的城市商业银行,其客户群体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且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建立了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或部门,但在经营模式上,这些商业银行基本上还是以“硬信息”作为衡量中小企业能否获得融资支持和获得多大融资支持的重要指标和决策依据;而新近成立的一些村镇银行虽然在经营中运用了更多的“软信息”,但其资产规模往往很小,客户主要以农户和微型企业为主;作为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不但要求上市公司提供足够真实可靠的“硬信息”,而且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更为严格;虽然随着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中小企业可以直接在资本市场融资,但能够在创业板上市以解决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毕竟是少之又少;此外,尽管民间金融组织在资金供给中广泛而充分地运用了资金需求者的“软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但却一直处于“地下”状态。不难看出,事实上我们还是缺少能够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或金融组织形式。基于此,“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社区银行”;王岐山副总理也再次强调:“要发展与小企业相适应的小型金融机构。”
实践表明,地方性的小型金融机构确实能够有效地解决金融供给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小型金融机构都能够有效地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并促进经济的增长。可以说,无论是在信息尤其是“软信息”生产方面,还是在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与现有的更多运用“硬信息”的商业银行相比,小型金融机构都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最明显的是,小型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至少在经营范围、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层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同构对应关系,比如,在经营地域上都局限于一地,都是地方性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都比较简单,且组织结构通常都是单一建制;在内部管理层级方面都较为精简,委托代理层次少等。这样,与中小企业具有同构对应关系的小型金融机构,就更适宜开展以“软信息”为基础的关系型借贷、关系型融资和关系型银行业务;而且,同样偏重于“软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的小型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在信息交流与传递方面便减少了因信息失真而带来的干扰,从而弱化了两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也就使得小型金融机构在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方面具有了从事以“软信息”为联系纽带的各种金融业务。另外,小型金融机构一般是在某地域集中开展业务,专注于所在地区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客户,与当地社区人文环境具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性,具有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方式收集客户及潜在客户的“硬信息”和“软信息”的地缘优势,能够以较低成本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能够克服规模局限,并通过信贷产品线的拓展与深化,更全面地满足目标客户群的各种需要;小型金融机构在管理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科层组织紧凑有效且委托代理层次少,这也从制度上为信息收集优势的发挥提供了保障,使小型金融机构在经营地域内开展负债和资产业务的同时,能够有效地稳定社区资金,为社区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包括小型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时审批中间环节少、决策更迅速,更适宜开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短、频、快、小”信贷业务;小型金融机构与当地中小企业具有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但增加了小型金融机构对“软信息”的可得性,而且将信息收集成本降到很低的水平,从而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减少了交易成本、增强了市场的有效性;小型金融机构在信贷合同条款设计上,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和弹性,能够平滑与中小企业在长期合作中的成本与收益,控制双方潜在的利益冲突,贷款合约的有效性也更高。这些都说明,小型金融机构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更加明显和突出的优势。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已经有了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这些机构在立足当地、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显而易见的是,小型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还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因此,在强化金融监管和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展或改造更多的小型金融机构,比如,鼓励村镇银行和小型商业银行的发展,甚至可以考虑将本来就擅长使用“软信息”开展金融活动的民间金融组织“阳光化”,将其转变为小型金融机构,以不断壮大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小型金融机构队伍。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