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周玲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9日
[导读]海尔集团收购三洋白电,中企首次接盘日本大企业主营业务
根据初步协议,交易完成后,海尔在日本市场还只能打出三洋子品牌“AQUA”而不能打“SANYO”品牌。
最早举起国际化大旗的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已签署备忘录,计划收购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电机,Sanyo Electric)冰箱、洗衣机以及家用电器业务。这是中国企业首次收购日本大企业主营业务。
7月28日,海尔集团和三洋电机母公司日本松下电器株式会社(Panasonic,松下)先后宣布了上述意向。
海尔的日本野心
“今天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海尔在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将形成两个研发中心、 四个制造基地以及六个地域的本土化市场营销架构。”海尔集团副总裁杜镜国说。
根据海尔集团的新闻稿,海尔集团此番收购的,是三洋电机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包括烘干机)、冰箱(包括家用冷柜)和其他家用电器业务(家用空调、微波炉、吸尘器、电风扇、电饭煲、热水壶/咖啡机、混合器/榨汁机/搅拌器、烤面包机、电熨斗、饮水机/冷水机和彩电)。
此番三洋电机共计划出售9家公司,涉及日本的有:生产家用和商用洗衣机的“三洋AQUA株式会社”、三洋电机与海尔合资的从事家用电冰箱开发的“海尔三洋电器株式会社”等。
预计交易双方将于9月底达成最终协议;2012年3月底之前最终完成该交易。交易完成后,海尔在日本市场将实现“Haier”和“AQUA”双品牌运营;在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市场,海尔在运营“Haier”品牌的同时,将在指定期间内同步运营“SANYO”品牌。
这也意味着海尔在日本市场还只能打出三洋子品牌“AQUA”而不能打“SANYO”品牌。
记者早前在日本的家电卖场也曾看到海尔的洗衣机,但是海尔在日本市场主打低端洗衣机,面向日本大学生等人群,与海尔在中国市场定位存在明显的差别。
海尔对日本市场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在日本东京最繁华的地段,海尔举起了大幅户外广告牌。
剑指东南亚市场
家电专家刘步尘昨日分析,从本次交易对象来看,对海尔最有意义的是三洋的洗衣机业务研发实力以及东南亚市场。“在日本市场,因为海尔无法使用三洋的品牌,本次交易对海尔拓展日本市场并不会起很大的作用。三洋在东南亚市场有一定知名度,海尔在一定时间内可使用三洋品牌进行业务拓展。”
共同社的报道称,海尔在日本及东南亚的市场份额较低,如何开拓这些市场成为该公司面临的难题。2002年,三洋电机和海尔曾在家电销售和技术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但之后除冰箱研发外的合作关系已经解除。
来自新华社的数据称,2010年,海尔冰箱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为13%,位居首位;洗衣机占9%,位居第二。
“交易额约1.28亿美元”
由于28日签署的只是基本意向,双方昨日并未透露本次交易金额。日本经济新闻曝光的交易价格为100亿日元,约合1.28亿美元。
可查资料显示,海尔集团是最早举起国际化大旗的中国企业,但之前海尔国际化的路径基本是,在欧美国家兴建产业园并展开海尔品牌的产品销售。
海尔集团提供的新闻稿称,截至2010年年底,其在全球拥有21个工业园、24个制造基地、10个综合研发中心,全球营业额为207亿美元,员工人数逾70000。
2005年,总部位于中国山东青岛的海尔集团曾尝试海外并购式扩张,宣布竞购美国第二大白色家电企业美泰,但最终失败,美泰最终被惠而浦收入囊中。
根据海尔集团提供的新闻稿,此次交易的另一方——三洋电机创立于1946年,是日本五大电器集团之一。该公司眼下员工人数为104882。截至3月31日的上一个财年,三洋的洗衣机和电冰箱业务收入总计856亿日元。
日本经济新闻昨日报道称,此番三洋电机计划出售给海尔集团的业务涉及约2000名员工,其中大部分将转为海尔员工。报道同时称,该部分业务年销售总额约700亿日元,研发、生产及销售网点等将被一并转让。
外界分析,松下出售三洋白色家电业务之举,目的是解决松下集团内部白电业务的重叠问题。松下2008年金融危机时刚刚收购三洋电机,预计2012年1月完成内部整合后,松下将把经营重心更多地放在与环保相关的科技与产品之上,比如充电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的节能系统。
根据海尔集团新闻稿的描述,三洋电机“是一家在商用和民用领域提供环境、能源先进技术及产品的国际化企业”。三洋电机不仅提供太阳能发电系统以及从小型到大型充电电池等产品和服务,还提供节能产品和电子设备。
三洋电机拟出售给海尔的资产
三洋AQUA株式会社
及三洋洗衣机品牌AQUA以及相关品牌
Konan Denki株式会社
海尔三洋电器株式会社
海尔电器(泰国)有限公司
三洋HA Asean有限公司(越南)
三洋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
三洋印度尼西亚销售有限公司
三洋菲律宾公司
三洋销售及售后服务有限公司(马来西亚)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